在全市上下奋力冲刺“百日决战”的关键时期,9月10日,桥兴村的贫困户股东再一次相聚在桥兴幼儿园,领取2019年的股东分红,在分红仪式上,曾经的贫困杨志彦在发言的时候大声的说出了:“通过发展旅游产业,通过瀛湖管委会帮扶,我再也不是贫困户杨志彦,我是自强标兵杨志彦。”这一句发自内心的表达,是整个桥兴村四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旅游扶贫的红利初步释放,通过可持续的旅游业态,把所有的老百姓镶入在产业链条当中,让村子实现自我造血,实现稳定脱贫。
桥兴村位于瀛湖景区核心地段,辖15个村民小组,农户423户14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0户491人,在册贫困户21户37人,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全村现有耕地1900亩,林地面积3300亩,为响应政府号召,在1990年火石岩电站大坝蓄水时,大量的好田好地被淹没,由于水库蓄水后周边条件变化大,出行交通不便,土地缺乏,生活基本没有持续有效的经济来源,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沿湖村民形成零散农家乐、渔业养殖,后山为种植茶叶为主。桥兴村自安康瀛湖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开展帮扶以来,充分挖掘桥兴村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将桥兴村纳入规划建设“瀛湖水画小镇”核心区域,通过广泛调研确立了“旅游+扶贫”机制,构建“公司+村两委会+贫困户”扶贫模式,用“三变改革”破局脱贫攻坚。
因地制宜围绕“旅游+扶贫”谋思路。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大瀛湖景区的带动作用,增强村内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唐家链子渔文化村发展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解决交通不畅、产业单一、产能低下、技能不强等突出问题。2016年至今争取2000余万资金改善桥兴村道路建设,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投资700万元建成旅游示范路一条,为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立足桥兴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耕文化、乡野休闲、渔家风情民俗、生态农业采摘等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大力开展渔家乐、渔乡客栈,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林果业栽培、茶叶管护、瀛湖鱼宴、服务技能培训等8场1000余人次,村民的职业技能与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村域经济与景区发展有效融合。引进陕文投安文旅公司在桥兴村成立以旅游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渔文化公司,紧密围绕产业链引导村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已发展枇杷、杨梅、柑橘700亩,茶园2000余亩,并包装唐家链子旅游品牌,多维度推广桥兴村农副产品,“旅游+扶贫”模式初见成效。桥兴村紧密围绕旅游产业与扶贫开发两大主题,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的“金山银山”,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快速脱贫。
先行先试“公司+村两委+贫困户”模式找出路。充分利用桥兴村位于瀛湖景区核心区域优势,发挥安文旅公司协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桥兴村唐家链子渔文化乡村旅游项目,项目注资1000万元(安文旅公司700万元,贫困户252万元,村集体48万元)与村两委、贫困户按照“分股分红不分本”的方式成立唐家链子渔文化公司,股东为陕文投公司、桥兴村两委、126户贫困户,建立和完善了“公司+村两委会+贫困户”模式,积极推进“三变改革”, 完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目前每户每年保底分红1600元),自2017年至今累计分红74万元。以安文旅渔文化公司,把村两委会和126户贫困户作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运营管理和盈利分红,舞起旅游产业龙头,壮大乡村旅游。截至目前通过旅游带动,不仅解决桥兴村的劳动力就业,还辐射带动周边火星村、湖心村解决稳定就业136人,其中9人进入管理岗位,景区经营摊位24户、劳务用工109人。间接带动400余人次,部分村民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
桥兴村滨临瀛湖库区,“靠水吃水”,渔业养殖曾经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为配合落实中省环保专项问题整改,桥兴村率先拆解网箱,渔民上岸后,把能人大户资金向山上转移,成立茶叶合作社3个,新建改造茶园850亩;粉条加工合作社1个,订单薯类种植1200亩,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协议,带动贫困户34户。以唐家链子渔文化村为窗口,策划包装桥兴村唐家链子旅游商品,成为承接农副产品转移“二传手”,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强村富民。
为提升唐家链子项目整体水平,从桥兴村农家乐经营户手中租赁房屋10栋,用于打造示范引领的唐家链子当地特色民宿和餐饮。在不改变原户主房屋结构的前提下,租赁期间内免费为户主提供房屋装修、外立面改造提升等装饰项目。在享受公司每年房屋租金的同时,农家乐经营户们可以自由选择进城务工居住或开展其他经营活动。
市场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合作社参与,打通利益连接路。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引进市场主体开发乡村旅游,带动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以资产收益基础成立股份公司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科学统筹规划、整合重组,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有效避免了村民发展思路不清、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解决了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不明晰、规模不大,品牌不强的问题,有效缓解了现阶段农民适应市场变化发展、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
政府搭台,公司主导,两委牵头,群众参与探新路。按照“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宜居宜游”的目标要求,通过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企业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全村上下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强了企业、村两委、村民的联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构建优质市场机制,提升价值链。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形势下,共同发挥合力,通过贫困户在有保底收益的前提下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真正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使贫困群众活的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勤劳致富的信心,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共同创造美好富裕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