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11135”工作体系强化“四支队伍”管理

2019-09-16 12:03 作者:李万军 来源:紫阳县委组织部 字体大小:【

建强用好脱贫攻坚骨干队伍,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紫阳县针对扶贫队伍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建立抓党建促脱贫“11135”工作体系,健全完善驻村工作队员选派、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四支队伍”关爱、保障、培训、激励、问责五项机制,激励干部驻得下、帮得了、干得好,将组织力量和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动能,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源动力”和“压舱石”。截至2018年底,全县7.18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0.6%降至20.46%。


抽硬人硬抽人


“县上抽调干部驻村真是‘狠得下心肠’,团县委总计三名干部,硬是把业务骨干肖宝同志给‘抢去’担任第一书记了,不给单位一点儿商量的余地,县委主要领导说得明白,‘不让骨干下去就让单位主要领导下去’,当时我们心里还有些委屈,现在想起来,县委决策正确,做为深度贫困县,没有过硬的帮扶队伍是打不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

团县委书记方世繁坦诚,由于单位骨干被县委抽调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几年自己在单位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要坚持每月到村落实部门包联任务,忙得是脚不沾地,但对县委抽硬人抓脱贫的举措却是由衷的拥护。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县委坚持“一切为了脱贫攻坚、一切服从脱贫攻坚”,明确抽调部门干部驻村“不问原因、不讲价钱、不留后手”,“硬抽人、抽硬人”,直接从全县后备干部库“点将”选派第一书记,从编委办干部库“派兵”组建驻村工作队,同时将县直部门借调人员全部充实到贫困村,保证县以上部门驻村工作队员在3人以上,增强了攻坚拔寨的骨干力量。

坚持精准选派,村、户包联全覆盖。“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紫阳县充分发挥包村单位和驻村干部自身优势,让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驻“大村”,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驻“穷村”,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驻“难村”,帮助贫困村解决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行“双包双联”制度。落实161个中省市县单位包帮133个贫困村,乡镇及县直单位3781名干部包组联户,3781名县镇村干部结对帮扶4.1万户贫困户,做到镇有包联县级领导、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有帮扶责任人。实现帮扶包抓全覆盖。

坚持精细分工协作,责任细化。坚持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户脱贫、村出列“五七”标准,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三业”增收、新民风建设等业务工作组,根据阶段任务,严格落实定人员、定事项、定进度“三定”工作责任,确保“四支队伍”各显其长、各尽所能,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有效防止和杜绝“四支队伍”“四张皮”现象。


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几年前,紫阳县洄水镇小河村党员彭远明还在浙江销售日用品,年收入10多万元,一家人过得相对富足。 

彭远明的父母都是党员,他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深知一名党员的使命和责任。2014年,彭远明回到家乡小河村,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6年,彭远明被组织任命为小河村党支部副书记。2018年,他又高票当选小河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为选好村民脱贫“当家人”,紫阳县探索实施“一回引四培养”工程(把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引回家乡创业、培养成村干部),将致富能人、大学生村官、退居二线干部、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党支部。

“啥时候群众脱贫了、走上致富路了,就是群众再让我干,我也要主动‘退休’了。”这是郑永友在担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时的承诺,郑永友退职前是县水利局防汛办副主任,退职后担任水利局驻三元村工作队员,由于他是本地人,在群众中威信高、办事公道,在换届时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9年老郑被安康市委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像这样自动“脱了皮鞋穿草鞋”的县镇党员干部在全县有20多名。

村干部带头干,群众才能跟着干。县上鼓励村干部带头兴办领办经济实体,兼任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全县100余名村干部带头办企业、建园区,直接带动3000余户群众兴业增收,实现了村干部担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全覆盖,既让村干部创收,更让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全县村“两委”主职中50%以上是致富带头人。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脱贫攻坚决胜的基础,县委大力推行村“两委”主职“一肩挑”,逐村研判、逐村分析、逐村推进,对凡是不胜任、不在状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织调整“一肩挑”;对不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和年龄超过60周岁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劝退推行“一肩挑”;对村“两委”主职同是党员的,劝退能力素质较弱要进行劝退推行“一肩挑”,目前全县“一肩挑”比例占行政村总数的14%。

“‘一肩挑’好就好在村党支部的决策能迅速在村‘两委’班子中形成共识,加强了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瓦庙镇庙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许怀亮道出了自己对“一肩挑”的理解。   


心安之处即吾乡 


“刚到联丰村,村活动室不到100平米,开个村民代表会屋里都坐不下,我长期在村主任家里借宿。现在我们驻村工作队住的是三室一厅一卫一厨的房子,生活有补助、意外伤害有保险,每月有乡镇津贴,办公信息化,比在机关还好。”县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张浩已在村上驻了四年,亲身经历了县委对扶贫干部贴心关爱的心路历程。

近年来,紫阳县针对一线干部扶贫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生活环境差、待遇保障低的实际,坚持在生活关爱、健康关爱、能力关爱上持续发力,让干部安心驻村抓扶贫。

县财政每年为每个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分别安排1万元工作经费;驻村队员每月享受200元乡镇工作津贴;每村驻村工作队安排2000元集中办伙补助金,派出单位统一为驻村工作队配备办公、住宿、饮食等工作生活必需品;“四支队伍”每年都有保额不低于50万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干部开展工作的后顾之忧。

“组织上就是想得周到,我入户走访时摔倒腿部受伤,农合报销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又给我报销1490元,一账算下来,自己基本没花钱。”紫阳县向阳镇悬鼓村主任梁明安说到县委组织部统一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要让干部干得好,前提是要把干部的心留住,近年来,除了给予扶贫干部经济上的‘真金白银’关爱,工作生活环境更是“天翻地覆”,近年来,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建活动室和乡镇“五小”工程,如今的村活动场所,乡镇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居住环境与家居生活相差无二。

“现在镇上吃住、健身、娱乐、学习是‘一条龙’服务,应有尽有,像我这样的外地干部,在乡镇可比在县城工作还要幸福”。老家在山东的蒿坪镇干部刘广泳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很是满意。


“严督实考”不论“大小”


“这几年,全县各级干部聚焦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战晴天、斗雨天,谁不是累掉了几身肉?作为一个偏远镇的副职,没想到自己能被提拔到城关镇任职,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厚爱。”张达瑞曾是紫阳县最偏远的界岭镇党委副书记,因脱贫攻坚业绩特别突出,2017年被县委提拔为城关镇人大主席,从“边关”突然调至“城关”,让他着实没有想到。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脱贫攻坚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干部评优树模、提拔重用的硬杠子,结合“三项机制”制定了《在脱贫攻坚中选拔任用干部暂行办法》,县上明确每年在脱贫攻坚一线新提拔科级干部不得低于全县新提拔科级干部总数的40%。2016年以来,共有116名在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的干部被提拔重用,300余名扶贫干部受到县委表彰,形成了脱贫攻坚一线奖干部、用干部的鲜明激励导向。

建立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电子签到、月督查考核等日常监管机制,严格执行驻村工作队“五天四夜”、部门帮扶干部“两天一夜”驻村要求,坚持常态化督查暗访,从严追究问责。先后对8个乡镇和部门通报批评,对3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约谈,对2名镇党政一把手给予党政纪处分,处分69人,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免责24人,释放了脱贫攻坚凭实绩选用干部的强烈信号。

为积极营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紫阳县印发了《推进县管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试行)》,对被组织认定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有18名扶贫干部通过能上能下机制退出工作岗位。同时,该县还出台了《紫阳县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对部门和帮扶干部进行专项考核,帮扶干部年度考核在所驻村和原单位实行“双述双评”,凡群众满意率低于70%的,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近年来取消3镇1部门年度考核奖。有效提振了干部抓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村干部是最小的“官”,却是最“亲民的官”,也是最能代表党在农村政政形象的“官”,县委始终把村干部的“政治大德、职业道德”放在首位,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坚持“零死角”深挖彻查,坚持“零失误”精准甄别,坚持“零容忍”处置,坚持“零缺额”目标,清理“问题”村干部28人,纯洁了干部队伍。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出台了《紫阳县促进党支部工作十条措施》《村干部抓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等激励奖励措施,把村级党组织抓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治理与村级办公经费、村干部补贴挂钩,将村干部绩效补贴的80%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发村干部抓扶贫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