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斧的“几板斧”

2019-08-20 17:53 作者:陈玮玮 来源:市农业局 字体大小:【

“我是学农的,八仙是我的老家,我熟悉家乡的环境,让我去开展‘中高山吨粮田科技示范’课题工作吧!”25年前,刚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市农科所工作的柯斧自告奋勇地向单位表示。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缺科学技术、缺良种良法,加之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大部分农户全年主粮产量也就只有1200斤左右,亩产要达到“吨粮田”谈何容易。市农科所的老专家们对柯斧说,“你可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也许是农家子弟的缘故,柯斧一直不怕吃苦。在平利县八仙镇海拔1000多米的山区,他通过周而复始的田间实地测产,玉米亩产达到1238斤、马铃薯4645斤,主粮亩产达到2167斤,成功完成“中高山吨粮田科技示范”课题,该项目当年获得“安康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早春的一天,柯斧告别妻儿,背上行囊,从马铃薯育种专家——蒲中荣老师手中接过市农科所镇坪高山试验站的马铃薯育种大旗,扎根镇坪县曾家镇金坪村四堡寨马铃薯国家区域试验地里,一待就是4年多。那里是海拔1500多米的高寒山区,方圆十里没有人烟,一辆摩托车成为了他往返安康与镇坪,以及帮助当地村民捎带物资和生活用品的主要交通工具。

他以站为家,修公路,修试验地,修房子,找资金,跑项目,搞研究,带领在站一班人马,肩挑背扛,选育出了3个国审马铃薯新品种,保存了2000多份育种材料,硬是从黄土地里孵出了“金蛋蛋”。如今,“镇坪马铃薯”已申请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马铃薯种薯繁育销售已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项目。

“此去也许万事空,但愿实现中国梦;西藏人民小康日,勿忘三秦手足同!”在写下这首简单的留言后,柯斧主动请缨,响应省委2016年发出的援藏号召,到平均海拔6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噶尔县开展精准扶贫援藏工作。

顾不上对亲人的思念和严重高原反应的伤痛,顾不上当地生活饮食的差异,柯斧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了解阿里当地的自然环境、产业情况、基础条件、风土人情。
在阿里的日子,柯斧和战友们积极深入噶尔县4乡1镇14个行政村(居),对几百户贫困户家中摸底、座谈调研,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又详实有效的工作。

在很短时间里,柯斧将扎西岗建立为脱贫建设示范乡镇,为噶尔县顺利摘帽脱贫和其他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阿里地委行署授予他“优秀援藏干部”称号,噶尔县委、县政府将他评为“噶尔县第三批短期援助干部先进个人”。

援藏归来,还没来得及做一次健康体检,2017年5月,柯斧再次主动请缨,由市农业局推荐选派到宁陕县农水科技局挂职扶贫两年。他围绕分管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三变”工作,探索总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宁陕农村“三变”改革新模式。2017年,宁陕县被列为全市唯一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重点试点县。

无数次深入田间地头、村头院落,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走遍了宁陕11个镇,深入到70多个村组、几十家经营主体,敞开心扉与贫困户结对子,用真心真情与贫困户交朋友,了解县情、村情、户情和贫困村、贫困户所需所求。

柯斧认为大力发展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集约化经营,是有效解决宁陕县产业脱贫的最好办法。他多次邀请西农、安康学院、市农科所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到宁陕开展魔芋、猕猴桃、黄花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研究合作、技术培训指导和产业帮扶工作。

为充分利用宁陕县丰富的野生猕猴桃种植资源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开展,他积极协调、牵线搭桥市农科所与宁陕县农水科技局达成“对口帮扶助推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协议”和“安康市农科所宁陕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帮助宁陕做好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及生产布局的技术咨询。

截至目前,宁陕县已发展猕猴桃1200多亩,培育优质猕猴桃苗100多万株,引进猕猴桃主栽品种6个。2018年,宁陕县正式把黄花菜、猕猴桃列入全县特色产业奖补对象,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型特色产业。

两年多来,柯斧在宁陕县牵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0多场次,培训10000余人次,带领70多个村组、干部群众1000余人外出考察学习,争取各类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指导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广大农户发展产业,自发脱贫致富,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成果与红利。

2018年,柯斧被省农业厅聘请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宣讲指导团成员”,专门负责指导商洛市和安康市产改工作。提及他,同行竖起大拇指,个个心悦诚服,“柯斧真有‘几板斧’,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