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探索远教“新方法”开辟脱贫“新路径”

2018-10-12 10:29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汉滨区以远程教育“八个一百”扶贫工程为抓手,借力远教资源优势,发挥站点服务功能,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经验转化,开辟远程教育助力精准扶贫“新路径”。

一站多能为群众“富脑增智”

在大竹园镇七堰社区的会议室里,村民贾定菊主动要求站点管理员给她开次“小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社区远教广场上看到视频节目《要幸福就要奋斗》,身残志坚的创业脱贫典范深深触动了她,让她心底萌发出创业脱贫的念头。“同样条件差,刘斌失去双手都能把产业搞好,现在党的优惠政策这么多,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到处都是致富门路。”她坦言,以前没有技术、不懂政策,守着土地瞎折腾,还给社区添了不少麻烦。现在,社区远教站点成了她的好帮手,大半年时间里,她对扶贫政策、农业知识、种养技术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下一步创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汉滨区以远程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强化经费保障、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一站多能、一站多用,高标准建设远教扶贫示范站点,开通站点无线wiff、建设户外电子大屏、组建区域化培训中心,将远程教育日常学习与脱贫攻坚、新民风建设有机结合,定期举办技术培训、道德讲堂、文化惠民活动,邀请专家讲师、技术能手、学用典型现身说法,形成多方联动、多元共享的远教培训新格局,使扶贫“扶智”与“扶志”同步推进。

学用转化为扶贫“聚能添力”

“以前饲养本地黑猪总不上膘,没想到简单的活食拌料还有这么大学问。”家住大河镇小河村的贫困户张永连感叹说,自从村里建起了“黑猪繁育”学用示范基地,他便三天两头的到猪场里取经,不仅学到了养猪技术,而且基地还承诺将以高于市场平均价回购他饲养的3头黑猪,更加坚定了他的脱贫信心。今年以来,大河镇小河村牢牢抓住“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采取“远教+合作社”模式,村党支部帮助合作社争取项目、协调用地,建成以黑猪养殖为主导的远教扶贫学用示范基地,通过站点培训和基地实训为贫困户传授养殖经验,并以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回购包销等多种形式,帮带全村67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围绕贫困群众脱贫技术匮乏的核心问题,汉滨区因地制宜定产业、因村制宜建基地,建成27处远教扶贫学用示范基地,成立13支覆盖种养业的专家服务团队,通过“站点+基地+贫困户”的组织形式,将固定学习日“集中学”和学用基地“现场讲”有机结合,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了贫困群众“学习有阵地、实践有基地、致富有门路”。

特色电商为脱贫“造血生肌”

“我们这里有核桃、油葵油、野生菌类、村民自酿的土酒等20余种产品……”谈及网上销售农特产品,茨沟镇王莽村远教管理员王坤脸上写满了自信,“现在我们有了远教电商,再也不用愁好山货卖不出去了。”王坤凭借着对电脑、网络技术的熟悉,牵头成立了电商服务站,深入挖掘当地特产,进行深加工和产品包装,实行统一收购、线上推广销售。他说,远教电商不仅让大山里的优质产品走俏市场,扩大了农特产品的流通能力,还拉动了当地群众的种养业、加工业发展,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长远路子。

汉滨区通过整合区镇村电子商务运营商和远教站点资源,在全区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1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60余个,建立运营管理、联系服务、信息反馈、定期培训四项工作机制,镇级服务站抓市场拓展、产品营销、培训指导,村级服务点抓信息发布、产品收购、便民服务,实行线上线下、卖出买进融合运营,形成了产业发展、生产加工、销售运营的闭合服务链,为农村“土”字号特色产品找到销路,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的致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