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对标上级要求,结合区情实际,用最强的力量、最好的政策、最优的机制、最实的作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拧成一股绳、卯足一股劲,助力脱贫攻坚。
重心下移,把最强的力量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一是选优工作队员。坚持把作风过硬、表现突出、吃苦奉献有担当的年轻后备干部选派为驻村工作队员,先后调整充实工作队员568名,新选派第一书记183名,231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部从区直以上单位选派,市区精干力量最大幅度地深入一线,推动包联责任更加具体、包联任务更加明确。二是整合“四支队伍”。坚持统筹考虑、研判先行,科学组建231个脱贫攻坚工作队和临时党支部,精准选任工作队长,210个工作队长由镇办联村领导担任,21个村由第一书记或后备干部担任。推行驻村日志、签到考勤、定期例会等实绩管理,督促履职尽责、发挥作用。三是建强领导班子。建立区委常委联片的分片联动推进机制,选拔4名领导干部充实区脱贫办班子,抽调8名年轻后备干部到脱贫办工作,将镇办攻坚办专职副主任按副科级配置;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7个,调整不合格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23名,率先落实“一村一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为每个贫困村选配一名35 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扶贫信息员,着力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工作队伍。四是强化结对帮扶。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联村帮户机制,45名区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镇办和一个深度贫困村、帮扶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制度,从农林等部门选派231名科技特派员进驻贫困村,帮扶产业发展;推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树”主题活动,调整联户责任人229人,组织1.9万名党员干部包抓贫困户,有效解决“一帮多”问题。
保障优先,把最好的政策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一是强化能力培训。采用分级培训、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全员教育培训相结合方式,先后举办脱贫攻坚主题培训班5期,对全区231名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包村干部、联村领导、新一届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定期下发基层党建工作任务清单,要求各镇办对村“两委”干部进行全员培训;根据工作进展,采取以会代训、观摩学习等方式开展培训4次,全面提升培训的专业化和覆盖面,上半年累计培训帮扶干部2000余人次。二是强化工作保障。上限落实村(社区)办公经费和村干部补贴,足额预算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经费,执行实驻村干部(含村干部)生活补贴、差旅费报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体检、公休假等待遇,驻村期间可比照所在镇干部享受乡镇工作补贴。三是强化激励鼓励。把脱贫攻坚绩效和考核结果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按照20%的比例确定驻村工作队员年度考核优秀人数,三年累计从扶贫一线提拔干部117人,每年均超过新提拔干部总数的40%。今年“七一”,推荐市委表彰先进集体9个、优秀个人23人,区委表彰基层党组织40个、个人110名,其中:农村“双带双树”标兵30名。
考核跟进,把最优的机制运用脱贫攻坚管理中。一是完善管理制度。成立驻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驻村帮扶工作的统筹协调、日常管理、督查考核,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镇办统一领导、派出单位双重管理的驻村工作管理制度。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将整合“四支队伍”工作列入年度党建工作考核,作为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定期研究部署,推动工作落实;制定《汉滨区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管理考核办法》《汉滨区第一书记5+X动态管理办法》等制度,强化工作考核。三是从严加强管理。建立驻村工作队员工作实绩档案,严格落实考勤制度和请休假制度,认真组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成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作为个人年度考核、派出单位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问效同步,把最实的作风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一是加大日常监督力度。坚持督查暗访常态化,重点督导检查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在村驻村履职是否到位,帮扶部门履职成效等。二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采取实地抽查、电话询问、视频查岗等方式,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员在岗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力量整合不到位、驻村工作不给力、脱岗缺勤的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三是加大督查暗访力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明察暗访和督查检查,全面落实各级各单位直接管理、日常管理、双重管理职责。今年以来,共开展驻村帮扶专项督查3次,下发督查通报3期,开展暗访2轮次,下发通报2期,移交纪委监委立案1件,约谈13个帮扶单位,组织处理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