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打造产业脱贫致富链”行动,创新党组织设置“三化”管理服务模式,走出一条切实让农民受益、农村变样、农业升级的特色发展路子,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脱贫深度融合。
创新三种模式,组织设置“体系化”。一是总支统筹模式。按照“作用类同、行业相近、产业互补”的原则,对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组织等涉农经营主体,辐射范围涉及几个村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设立党总支,下辖各村支部和经营主体支部。二是支部联合模式。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社区工厂等生产经营范围主要在一个村,村(社区)多数党员和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对茶叶、木瓜等县域支柱产业,实行“一产业一协会、一协会一支部”,组建产业协会,同步成立党组织。三是党小组支撑模式。对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范围涉及全镇多数村的,依托企业党支部,以村民小组、产业基地、生产车间等为单位,将党员集中起来建立产业党小组;对社区工厂、重点项目建设,成立党员工作小组,帮助协调外部环境、代办陪办服务、化解劳资纠纷等,关心关爱员工,协助建立“亲情关爱之家”、“儿童日常照料中心”,让业主放心生产,群众安心上班。全县在13条精品产业链上建立党总支3个,产业党支部27个,产业党小组34个,吸纳能人党员和各类乡土人才近1000名。
优化三种资源,捆绑发展“多元化”。一是优化组织资源。结合村“两委”换届,1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与产业党支部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班子“联搭”,发展“联手”,确保干部服务在产业链。深入开展“三比三看”、“三带双争”党建主题活动,全县40余名经济能人和产业精英转化为新党员,130余名党员提升为技术骨干和经济发展带头人,着力将党员培育成为本行业的“领头雁”、“主心骨”,确保党员奉献在产业链。二是优化要素资源。充分整合辖区土地、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扶持其做大做强。深入实施聚才创业四大工程,鼓励支持200余名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和村干部创办市场经营主体208家,实现74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三是优化市场资源。以产业链党组织为纽带,充分发挥区域内主导产业吸附功能,共享信息、市场资源,产业间相互渗透、互促互进,实现组团集群式发展,统一品牌和产品质量,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
建立三项机制,管理运行“规范化”。一是健全工作运行制度。区分党组织设置模式,配备党建制度牌、管理模式图、活动流程示意图,建立完善产业党组织民主议事、党员评议、联系群众、考核评价等制度10余项。二是强化组织引导机制。明确职能定位,产业党组织主要发挥其政策宣传、规划制定、协调服务、壮大产业等八大作用,细化具体工作任务18项,引导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示范带动机制。坚持抓点示范,11个镇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打造歌风春燕党总支部、陈庄社区药树茶叶联合党支部等产业党组织示范点7个。
强化三个促进,民生红利“显性化”。一是促进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全县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5个,培育木瓜、茶叶、药村等特色产业基地突破21万亩,着力打造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链,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产业党组织深入开展“党群共富”工程,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引导产业经济组织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组织引、党员带、群众富”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86个,家庭农场135个,培育各类种养殖大户700余户,致富能手4800余人,辐射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三是促进社会管理得到创新。健全区域化产业链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全县产业链党组织成立矛盾纠纷化解示范岗、文明生产监督岗等10余个,化解企业用地纠纷、劳资纠纷等80余起,对辖区社会管理实行联防联治联控,用和谐稳定保障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