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把本地生源、毕业返乡的362名大学生选进村“两委”班子,有效改善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结构,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村级组织后备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打好人才基础。
周密谋划,主动引才。一是制定选配政策。由组织部门牵头,人社、民政等部门配合,在深入镇村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村干部选配的实施意见》,在不额外增加村干部职数和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捆绑公益性岗位为每村选配1名大学生村干部。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夯实镇办党委主体责任,把大学生村干部选配作为实施“人才助推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逐村研判制定选配方案。通过精准摸排,将本镇毕业大学生分为“已就业、就业不稳定、未就业”三种情况,分类建立信息台账,精心制定回引措施。三是做好宣传引导。举办“盼凤还巢、筑梦家乡”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在外大学生关心家乡发展、返乡创业就业。以亲情、乡情、感情为纽带,通过电话、网络、微信和QQ群等广泛宣传“一村一大学生”政策,主动联系优秀大学生回村任职。
严格标准,精细选才。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人选条件。即:国民教育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年龄 35 周岁以下、熟悉电脑操作、政治可靠并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其中文秘、计算机、财会专业毕业生优先选用,学历可放宽到中专。确保真正把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潜力的大学生选配到村任职。二是明确进入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本次村“两委”换届竞选,对暂时没有合适大学生人选的村,在规定的实职干部职数内预留1个副职岗位,由村党组织在届中提名推荐合适人选,经镇办党委考察后,直接聘为村文书助理,确保所有村均能选配到位。三是明确把关程序。采取大学生本人提交申请、村党组织审核推荐、镇办党委考察的方式进行。同时,由教育、公安、综治等部门对人选学历、户籍、遵纪守法等情况作出专项鉴定,确保人选全面过硬。
强化培养,锻炼育才。一是村党支部压担。大学生村干部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实行“双岗”履职,既参与中心工作,又履行公益性岗位职责。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快速融入基层、尽快进入角色。二是镇(办)党委帮带。镇(办)党委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库,实行镇办党政班子成员“一对一、点对点”联系帮带制度,思想上答疑解惑、工作上传授方法、生活上关心关爱,帮助增强工作信心、提高服务能力。三是组织部门严管。区委组织部实行备案管理,定期研究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情况,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健全管理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引导扎根基层、成长成才。
综合施策,多措留才。一是就近选配感情留人。实行大学生村干部不跨镇任职,能够在本乡本土发挥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实现造福桑梓的理想价值。二是明确职责事业留人。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后,主要从事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并可获得借贷、担保、贴息补助等创业支持,有利于增长本领、干出成绩。三是正向激励待遇留人。大学生担任村“两委”正副职或文书助理的,每月在享受相应职务补贴基础上,另外增发500元公益性岗位补贴。优先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担任村“两委”负责人,参加评优树模,当选“两代一委”,支持通过考录等渠道进入公务员队伍。使大学生村干部生活有保障、事业有奔头、发展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