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坚持党建引领,建好、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育好“领头雁”
选优配强村“两委”队伍
走进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农户庭院整洁有序,村庄环境优美宜人,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张书记一直带着我们搞发展,乡亲们有的办农家乐,有的办民宿,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村里环境变好了,现在好多人都来我们村打卡!” ……村民的话语间透露着独属寨沟村的美好。
让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一直是寨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善红最大的心愿。
寨沟村四面环山,水田集中连片,在张善红的带领下,村党支部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产业项目,有机水稻、林麝养殖、冷水鱼养殖,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一个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在了寨沟村。如今,寨沟村已种植有机水稻500亩,养殖林麝150头,储存冷水鱼鱼苗300万尾,林下种植猪苓、天麻等中药材3万窝,寨沟村党支部还结合朱鹮基地、十八丈瀑布等景观资源优势,顺势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产业。
“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外,我们还通过集中宣讲和院落会、入户宣传等形式,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从内向外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张善红说,目前全村已经发展农家乐、民宿共13家。
像张善红一样干实事的“领头雁”在宁陕县还有许多。好书记、好支部是推动农村各项事务落成的关键,因此,宁陕县十分重视“领头雁”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宁陕县不断优化调整班子队伍结构,将优秀后备人才吸纳进村级班子队伍,为村(社区)“两委”班子选出敢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
“选”是首要一步,“育”是关键一招。宁陕县不断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从培养选拔、激励措施、提升能力素质等方面发力,通过加强日常考核培训、完善待遇保障及关心关爱机制等举措激励村干部履职尽责。同时针对补充到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中的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县里会建立“一人一档”全过程跟踪管理,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综合考评。
“我们还创新开展‘擂台比武’等活动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让村党组织书记同台竞技,分享先进的治村经验和方法,既赛出成绩,又比出作为。”宁陕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庞浩说。
锻造“主力军”
狠抓农村党员队伍
“近辉这人有头脑,爱学习,人又热情,不仅教我们种,还帮我们卖(中药材)!去年我光药材就卖了10万元哩!”龙王镇中华村村民黄应宝说。
黄应宝口中的陈近辉是中华村的一名党员,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由于中华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发展中草药种植,在一次会议上,陈近辉提出试种的建议,这一想法很快便得到了村里的支持。
在村里的帮助下,陈近辉开始参加各种有关中草药种植的技术培训会,学习到了猪苓、天麻、淫羊藿等中草药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一亩三分地”也成了他的“战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近辉种植的中药材长势越来越好,中华村党支部鼓励陈近辉带领村民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将种植的中药材规模扩大至200亩。其间,村里积极协调企业与合作社签下订单合作协议,解决村民种植中药材的“后顾之忧”。在村党支部和陈近辉的合力下,全村已有120户432人实现了增收致富。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身为党员,就要比其他人多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村民。”陈近辉说。
中华村仅是宁陕县培育党员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在宁陕县,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 :四亩地镇严家坪村党员周世红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创办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凭借着返乡创业热情,学技术、谋思路,带领合作社从最初的10箱蜂群发展到如今养殖中蜂3000箱,带动310户社员增收 ;龙王镇棋盘村退伍军人党员卓远刚,在村党支部积极动员下创办了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卓远刚通过改进饲养管理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合作社年出栏生猪达1万头,辐射带动百余户农户发展养殖业,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
宁陕县注重从后备干部、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外出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育“一肩挑”后备力量215名,累计选育“一村一名大学生”115名,让基层干部队伍更加坚强有力。此外,宁陕县还坚持把农村优秀青年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作为村级发展的头等大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村干部后备培养机制,推动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宁陕县农村党员领办或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71个,培育党员致富能手194名,发展60余个致富项目。
构筑“蓄水池”
储备乡土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对此,宁陕县不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涌现出不少“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这些乡土人才也成了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在城关镇狮子坝村的一家养殖场内,蛋鸡争先啄食,标准化的鸡舍整齐有序,智能化的环境控制装置无处不在。“这是宁陕县首家半自动化规模养殖场,科技元素满满,养殖场效益也很好,订单很多,有时候都忙不过来。”“万鸡”养殖场负责人杨柏平自豪地介绍。
杨柏平是狮子坝村小有名气的“农创客”,曾经在广东务工的杨柏平,听说县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2021年,毅然决然返乡创办起了养殖场。
在县里和镇、村的帮助下,养殖场逐渐有了一套智能化的设施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养殖效率也大幅提升,带动16 户村民就业。目前,养殖场蛋鸡存栏已达10000余羽,日产蛋9000余枚,年收益达20余万元。
为吸引更多像杨柏平一样的返乡创业人才,宁陕县2024 年出台《宁陕县人才工作十条措施(试行)》,为人才引进提供了保障。除了注重人才“引流”,宁陕县还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储备建设,积极开展田间课堂和技能培训,让更多“田秀才”“农创客”“土专家”参与村里发展。
城关镇青龙娅村的汪时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土专家”。据他回忆,一次村里组织的培训打开了自己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此后通过不断学习,走上了参与产业发展之路。“县里除了经常组织我们参加技能培训,还派来许多农技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我这才踏实搞起了产业。”汪时明说。
利用这样的机会,汪时明积极向农技员“取经”,并且规模化发展起了香菇种植,如今,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不仅如此,汪时明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农户家里现场教学,帮助乡亲们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难题,带动他们一起参与产业发展。
“乡土人才,他们更熟悉本地实际情况,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充实乡村振兴一线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发光发热。”宁陕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珂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