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集中资源力量,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守底线”,筑牢“监测网”。严格落实“15345”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和“三色管理”制度,优化完善部门筛查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和网格员作用,紧盯辖区农户收支情况、“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等重要指标,做好深度摸排,强化数据共享,充分运用网格化、信息化手段,扎实做好动态监测与帮扶工作,推动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因病、因学、因灾等核心致贫返贫风险,精准施策,分类帮扶,持续夯实“防贫保险”,坚决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聚力“增信心”,种好“文化田”。把文化振兴工作作为铸魂塑形的民生工程,创新实施推行理论宣讲员、文化特派员、民风引导员“三员”派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县镇两级精心选派485名“三员”指导164个村(社区)常态开展理论宣传宣讲、文化辅导巡演、民风纠察引导等工作,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依托农民夜校、院坝会开展各类宣讲2200余场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发展壮大文艺社团45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260名。
深耕“产业土”,强化“硬支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之路,围绕打造“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西北预制菜之乡”目标,持续壮大富硒食品预制菜首位产业,完善“链主企业+村集体经济+产业大户”发展模式,落实订单生产收购,新发展高质量预制菜保供基地5000亩以上,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做优生态旅游支柱产业,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做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焦蚕桑、畜禽、林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创响一批石泉“土字号”“乡品牌”,形成“主业突出、多元支撑、融合互促”的乡村产业格局。
围绕“促发展”,拓宽“就业路”。深入实施“四个三工程”创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县行动,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就业社保服务体系及石泉县零工市场作用,聚焦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雨露计划”毕业生、失业返乡回流、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持续加强动态跟踪服务并提供精准帮扶。围绕县域“五大产业链”和县内外用工需求,按需组织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技促进稳定就业增收。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条件,支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用足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落实落细过渡期就业帮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