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是有效解决基层人才短缺、引才育才不易的途径之一,受帮扶地要抓住“组团式”帮扶机遇,将人才智力激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合力、激发动力。
找准短板,量身定制“准发力”。“短板”是制约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帮扶地要用好“组团式”帮扶平台,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强化沟通交流,常态化开展问题调研,找准帮扶地事业发展的“短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争取所需专家人才到帮扶地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专家问诊式”座谈,分类别研究制定“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细化量化“组团式”帮扶工作“任务图”。帮扶地要充分借助“组团式”帮扶力量,针对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前查找准备“一堆问题”接受帮扶,将“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让帮扶更加“精准”。帮扶人才要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做到身心“沉入”,脚踏实地,为被帮扶地教育、医疗、产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借智聚力,导师带徒“授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团式”帮扶实际上也是“授鱼”和“授渔”有机统一。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思路,聚焦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名医、名师人才智力作用,探索“一带多、多带一”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的帮带机制,把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做法带到被帮扶地,让本地专业人才在帮带中学到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打造一批高素质、带不走的教育、医疗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着力形成“补足一批短板,填补一批空白、帮带一批人才”的工作格局。要加快建立“全方位”帮扶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教学联合研究等,着力构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丰富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不断拓展本土人才队伍的眼界、视野和能力。
资源共享,事业发展“结硕果”。“组团式”帮扶就像“一股绳子”,只有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上,要常态组织帮扶地学校与受援地学校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学科合作教研、“云课堂”和“教学移植”等活动,助力师资队伍、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步提升。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上,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与医疗技术,协同开展远程视频会诊、专家工作站下沉等工作,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上,要充分发挥选派单位平台和资源要素力量,结合乡村产业实际、特色资源特征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发力,想办法、出实招,将产业“特色品牌”做大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