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这是苏轼笔下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文化向来崇尚这种豁达无畏、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人生在世无所谓浮浮沉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年轻干部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面临着无数次选择和挑战,要达到这般境界必须要经过一番迷茫和挣扎。如何破除迷雾、走出迷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其实,无非也是像苏东坡先生一般“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功利浮躁之声,心无旁骛则淡泊沉潜。年轻干部在树立三观的过程中,会接收到社会不同层面的信息,有人为前途奔波、有人为利益钻营,功利心理催生投机主义,浮躁风气催生快餐文化。秉持功利之心,则人心不足,秉持浮躁之心,则贪欲不平。以功利浮躁之心干事业,选择“走捷径”,打着“小算盘”“小心思”,贪功冒进、喜欢表现,可能有一时风光,但却得不到一世成功,严重者更是违背了为民初心。尤其是年轻干部,在还未积累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的阶段,为眼前一时的利益和成就选择“捷径”,或者只图在领导面前表现,而不务实事,纵然是获得一时的认可,但也会因为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而被淘汰,忽略学习与磨炼只会导致目光短视,忽略长远的规划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先生《思治论》中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新时代的年轻干部也应“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定意志、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以淡泊明志,以宁静致远,在沉潜中积累,在磨砺中绽放。
莫听嘲笑揶揄之声,心性坚定则宠辱不惊。“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如此对愚公说。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万仞”而不能“毁山之一毛”,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可谓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愚公不愚,皆源于他面对质疑也依旧坚守本心,倘若愚公意志动摇,恐怕这山也永远横亘在前了。“90后”“00后”普遍从“校门”到“公门”,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匮乏的挫折经历造成了大部分人都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本身无可厚非,但面对批评、否定甚至嘲笑揶揄必定会情绪波动、自我怀疑,严重者失去信心、动摇目标。《幽窗小记》中记录着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个人是否能做到宠辱不惊,就取决于是否拥有坚定的精神内核,是否可以以平常心对待挫折。于年轻干部而言,面对外界的纷扰,需坚定信念,更需磨炼心性,面对批评要学会自省,面对嘲笑要学会坚定,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患得患失,也不锱铢必较,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衡量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坚韧的心理防线面对挫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
莫听丝竹乱耳之声,心有净土则自成桃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居于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平淡但是精神富足。陋室不仅仅是住所,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一片净土,是作者心中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世外桃源”。在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中,所记录的很多违背党纪法规底线的反面案例都是因为享乐主义和奢靡主义的影响踏错了第一步,进而贪欲愈盛酿成苦果。苏轼曾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守得住平淡、淳朴的生活,才能在“本真”中感受人间“至味”。“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年轻干部要保持纯净底色,扼住享乐主义的咽喉,掐灭奢靡主义的苗头,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不听扰人心弦的“丝竹乱耳之声”,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守住内心净土,也守住精神中的“桃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