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旗渠精神中汲取“答卷”力量

2022-12-01 14:56 作者:鄢海燕 来源:紫阳县委组织部 字体大小:【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苦难辉煌,永远让红旗渠精神在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奔流向前,续写发展新奇迹。

一心为民,凿壁穿石开新路。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们吃饭都是问题的年代,能够建成红旗渠这个世界奇迹,关键是靠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信念。林县县委知道,引漳入林,这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虽然工程十分艰巨,但是一定能够办成。红旗渠总设计师、河南省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曾说:“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正是在这种对党忠诚、一行为民的坚定信念的感召下,林县县委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够在面临各种困难考验前矢志不渝,誓把林县河山重新安排、把修渠事业进行到底、把改造自然的斗争坚持到底。红旗渠奇迹的创造,是我们党领导林县人民历时十个春秋书写的一部党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不朽史诗,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生动诠释。

创业维艰,苦干实干铸辉煌。苦干实干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乐观态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斗争精神。红旗渠的修建史,就是一部苦干实干的历史。在恶劣的自然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为了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历史,林县党员干部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数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0年间总投工达到3740.2万个,靠着一锤一钎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这个惊人的奇迹背后是林县人民吃苦耐劳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拼搏,给我们立起了永远的榜样和标杆。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党员干部必须持续发扬红旗渠精神,以苦干实干来诠释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

实事求是,齐心协力创奇迹。修建红旗渠如此浩大的工程,林县县委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响应,就是因为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红旗渠建设之前,林县县委就坚持从历史记载中去摸清山区地质规律、从群众生活中去了解生产实际情况、从农谚俗语中去思考经验教训、从多次验证中去找寻可行办法。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从1959年林县县委顶住压力不瞒报虚报粮食产量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渠战略,由全线开工转为分段突击;从响应“百日大休整”要求全线停工,却根据实际留下三百精壮青年继续开凿“青年洞”到调整总干渠施工顺序,通过隔“三”修“四”让群众提前从红旗渠修建中获益。这些无不体现着林县县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的科学态度和务实形象。

廉隅细谨,风清气正聚人心。红旗渠一渠清水流到今,既是一条生命渠,也是一条廉洁渠。在经济极端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修渠10年,红旗渠总投资6800余万元,在这样一个周期漫长、工程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面对资金缺乏、物资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个钢筋头、一个炸药箱都做到了物尽其用。在周期漫长的修建过程中,林县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往往是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干部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劳动标准始终高于群众,口粮标准始终低于群众,这种严于律己、清廉如水的高风亮节感人肺腑、启人深思。人民群众由衷地说:“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可见,只有清廉为民,才能赢得民心,才能真正聚集起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如今,在具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缠绕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仍然在崇山峻岭中静静地流淌。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已经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为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