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橡树》中读懂党员干部“负面 行为清单”

2022-11-25 16:34 作者:胡后根 来源:岚皋县委组织部 字体大小:【

舒婷的《致橡树》立意新颖,形象鲜明,在青年中广为传诵。举一反三,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情景,在反向衬托真挚情感的同时,对于奋进新征程的党员干部来说,也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目中无人”沉不下。“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和“旱涝保收”的待遇保障,是少部分年轻干部选择“考公”的主要因素。成功“上岸”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态势和多姿多彩的利益诱惑,没有深厚的“服务人民”理想信念做支撑,年轻干部很容成长成“借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有的时刻端着“国家干部”的架子,处处觉得自己比群众“高贵一分”, 群众话语说不成,乡亲椅子坐不下,农家淡茶喝不了,浑身散发着“骄娇二气”;有的对于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要么“躺平”式“听之任之”,要么“一刀切”做“简单处之”;有的对群众急难愁盼的事,要么借口“能力不行”敷衍了之,要么因为“工作太多”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习近平总书记说,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作为党员干部,既要做到“满目山河”,更要做到“满目群众”。特别是年轻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牢“人民至上”信念,坚持把“根紧握在地下”,自觉锤炼为人民服务的党性意识,走好群众路线,当好群众贴心人,自觉和群众打成一片,转“骄娇二气”为群众乐见的“市井烟火气”。

“腹内空空”干不成。面对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少部分党员干部不主动去学习,不自觉去思考,不积极去谋划,导致干事创业时,思想放不开,理念跟不上,格局创不出。面对急难险重吃劲儿的时刻,总是拿以前的旧“方子”、老办法来应对,如同诗歌中“痴情的鸟儿”,只会“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最终“出力不出功”。个别党员干部不加强思想改造,不注重拓宽视野,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没有树牢精品意识,干工作总是“四平八稳”,不要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把干了当干成了,把干成了当干好了,把干好了当干优了,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实际只是“忙碌的样子”,如同诗歌“泉源”,只能“送来清凉慰藉”。究其根源,在于自身综合素养有短板,无法做到“守正创新”,只好“常年”“重复单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只有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才能做到不负父辈重托,走好赶考之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时刻锤炼党性意识,不断历练政治素养,主动开展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坚持磨砺自己“三项本领”,增强“三种能力”,做到“文过无错,事过放心”,以优异姿态答好“初心使命”之问。

“境界不高”行不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组织既是教育成长的平台,也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更是协助抵御各种风险推动进步后台。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把组织当作是展示自我的平台、“演戏作秀”的舞台和推脱责任的后台。组织分配在“实权”单位或“关键”岗位上,能认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的“一展抱负”;分在“冷门”单位或是“偏远”地区,整天怨天尤人、郁郁寡欢,甚至选择“躺平”和“摆烂”;把“小聪明”当“大智慧”,爱表演、善作秀,在领导和镜头前后“两个样”;总觉得成绩功劳是自己努力的,矛盾纠纷是单位集体的。细思缘由,在于思想境界出了问题,内心深处把组织当作是“险峰”,只用来“增加高度”“衬托威仪”,“有用时是宝,没用时是草”的错误观念较深。这样的党员干部,必然没有多大的成长进步空间。诚然,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更主要的还在于组织的培养和照顾。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组织,既“爱”组织“伟岸的身躯”,也“爱”组织“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唯有这样,才能“分担”组织的“寒潮、风雷、霹雳”,才能“共享”组织的“雾霭、流岚、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