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在安康】曾建明:跨越千里的帮扶

2022-08-18 10:44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紫阳,这个曾经的茶叶小县,从2002年仅有7.65万亩茶叶发展扩大到2022年的25万亩,从乡间农户的粗制产品到精细化生产的致富茶,曾建明研究员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史巨变。

曾建明长期在秦巴山区开展茶产业科技帮扶,2002年,紫阳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曾建明负责落实合作事宜。20年来,他始终信守着“紫阳有需要,我就一定到”的承诺,走遍了紫阳的山山水水,在陡峭的茶山上、湿热的厂房里、颠簸的山路上,留下了他手把手教茶农种茶、与工人一起研发改进产品、和干部群众一起畅谈紫阳茶产业发展思路的身影。

从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

曾建明刚到紫阳时,紫阳茶产业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茶产业全面衰退后的恢复期,茶叶不被重视,农民务茶,也只是用来换点买油盐酱醋的零花钱。茶园主要以坎边、屋边和林地边缘的“三边地”为主,茶树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茶叶还处于手工加工阶段,三台机械(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一辆车(小型农用车)的流动式加工算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了。

曾建明来到紫阳后,为了了解紫阳茶产业的真实发展情况,他冒着严寒酷暑,奔行在紫阳的山山峁峁,走遍了紫阳的所有茶树生长区。通过认真细致调研,提出了“以无性系标准化良种茶园为抓手扩大种植规模,以小型加工厂为基础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发展思路。经过近20年的坚持和悉心技术指导,紫阳茶园已从“三边地”上的“满天星”变成了一片片绿色生态茶园,茶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和清洁化,加工企业和标准化作坊发展到了400余家。茶产业已逐步成长为紫阳经济的支柱产业,茶叶收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科技培育引领产业增效

为了促进紫阳县茶产业快速发展,曾建明致力于打造出老百姓看得见、可学习、可复制的发展模式,推动实施“培育一批引领型企业、建立一批核心基地、推广一批成熟成果、创新一批针对性技术、培养一支高素质技术队伍”“五个一”科技帮扶工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紫阳培育了焕古庄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和平茶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省级龙头企业,构建了“陡坡山区茶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陕南第一条清洁化、连续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也在紫阳建成投产,年加工优质绿茶300吨以上,茶叶生产从小作坊、小企业迈进了企业化、规模化。

为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曾建明将现代工业技术与地方传统产品生产工艺优势相结合,创制了“硒香茶”新产品。2017年,他在焕古镇以焕古庄园为龙头,以新研发的“硒香茶”为抓手开展试点,组织20多家茶企参与构建“硒香茶”生产集群,按照“硒香茶”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线升级,统一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风格。在经营方面集群内企业既可以自营生产,同时也可以按市场机制相互调配产品原料,带动形成了一批生产硒香茶原料的专业村。经过不断努力,紫阳茶产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益实现大幅跃升,“硒香茶”成为高品质紫阳茶的代表。

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紫阳山高坡陡,大部分茶园建在超过25度的陡坡上,茶叶品质好但是茶树生长条件差,按照传统的一年三季采茶,茶树营养跟不上消耗,优质茶产量低,鲜叶质量也较差,导致茶叶竞争力差,茶农效益低。为了改变茶农生产习惯,曾建明从2016年开始将焕古镇大连村张仁贵列为自己的科技包抓示范户,经过3年的手把手技术指导,张仁贵家茶园面貌、鲜叶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从2019年开始,他家的5亩茶园春季鲜叶产值就从2016年的5000多元突破到了10万元,张仁贵也成为了种茶名人,他家的茶园也成为了镇、县技术培训基地。在他家茶园的示范带动下,“一季采茶、三季养树”的高山陡坡茶园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推广,焕古镇投产茶园平均鲜叶亩产值近万元,年鲜叶产值5万元以上的茶农超过800户。在焕古镇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多个产茶镇开始改变生产模式,茶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茶叶已经成为全县茶农的“致富金叶子”。

紫阳县的茶产业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曾建明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实践者。2021年紫阳县与中茶所继续签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他选择了留下,继续描绘紫阳茶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