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记协在《心怀“国之大者”,立住大型政论之“筋骨”》中提到“做新闻其实是一个‘缓慢穿透木板’的过程。”即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不仅是要对现实社会运行规则有深刻的理解,还涉及看待当下社会中出现热点、焦点问题的认识和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这个道理,“守夜人”马克思·韦伯也曾提倡我们要用“用力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方式进行工作。反观自己,我们不论是进行新闻写作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都需要用一种缓慢穿过木板的精神,日积月累、重点发力。
用探索的眼光观察社会。穿透硬纸板的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时间;是用力地,需要精力。也有很多原因穿不透硬纸板,比如想得多、做得少,就如同写文章,有些时候胸中总有万片沟壑,但却不知如何下笔,又比如压根就没有认真地去反思自己想做的这件事,缺乏探索的精神。世界上的声音纷繁复杂,但整个探索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冷静对话、深层次接触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而新闻“四力”中的“眼力”也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练就一双新闻慧眼。我们年轻干部无论是写新闻还是搞工作,都需要做好新时代的“观察者”、新社会的“瞭望者”,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学会从一般事务中发现问题,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把握逻辑,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用滚烫的心肠关照时代。培根说:“以无情的目光看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二舅”的故事在社会上掀起轩然波浪,“气球哥”与谭警官的对话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们关注到了社会中的小人物,我们常说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更具感染力。正如英国作家菲贝利所写:“不要光赞美高耸的山峰,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我们青年干部也应饱含这种滚烫的热忱去关照时代,不论是在写文章还是做事时,都要心中装着群众、胸中怀有大局,多多发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人性,多多发现大时代下的温情时刻。以“贴地飞行”的方式,贴近人群、细嗅泥土,多思善谋、去伪存真,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真正做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召唤。
用理性的思考反思当下。笛卡尔说:“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互联网社交软件将人的各种感觉区域塞满,以一种虚假的饱满感,挤压掉一些必要的孤独感,而沦为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热闹而彻底的空虚。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人或许生活在一种不易觉察的不真实中,错把火光映在洞穴上的影子当成真实。处身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不同境遇下,青年们往往存在差异,而这些,又成为青年人观察社会的“取景器”。同一个社会事件,不同的说法纷繁复杂、各种思维交织缠绕,学会理性思考,既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又是青年自我成长的要求。我们要做到不盲从、不盲信,广泛地听取各方的意见,只有借助理性的力量,才能在奔腾的历史之河中把准航向,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观察。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更趋立体、复杂,新技术、新手段也不断应用在我们不同的工作场景中。但我仍然坚信“内容为王”,爆款转瞬即逝,只有最优质的的产出,才能长久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样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刻苦钻研工作,上下求索,关心时代,理性思考,才能收获到滴水穿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