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名节,即名誉、气节、操守。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名节更是反映内在精神世界和道德水准的一面镜子,是构筑党性修养、人格力量和群众威望的重要因素。
注重名节、珍惜名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是清官廉吏始终秉持的内心约束和道德追求。“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中坚守名节的具体体现。这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微小的利益所引诱,也不能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也提醒党员干部要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在纷繁俗务之中养浩然正气,坚守自我而不偏向、坚持大道而不迷航。
心中少了名节,手里就失了规矩。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受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多样化的影响,少数人自觉不自觉地把道德节操当成小问题,更有甚者,把不讲道德、不按规矩办事者视为“能人”,把遵守法规看作“不会办事”、“迂腐”。少数人以为“一丝一粒”不值几个钱,不必太在意了。须知,名节如璧不可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杯杯酒吃垮家当,毛毛雨打湿衣裳”。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许多事实也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坠入违法乱纪的深渊,往往就是从小事小节上道德水准滑坡开始的。
权力非药,却能迷醉心魂;利欲无牙,却能吞噬理想;金钱无手,却能推人堕落。说到底,心中无名节操守,下手就失了法度,就会心灯泯灭、利令智昏。如果抵御不住各种诱惑,进而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就会像贪食的鱼鸟一样自取灭亡。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由微而生,祸自微而成。腐化堕落是一个由小而大、由微而著的过程,最初都是在细微之处萌芽的,若不克己、肆意放纵,失控的欲望就会疯长成一个无边无际的黑洞,吞噬人的初心和良知。因此,一定要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时时慎始,事事慎微,处处慎欲,使自己的思想长期“保质保鲜”,不让腐化堕落“细菌”侵入身体,把诱惑关在心门之外,让内心干净,轻装上阵,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说明我们内心往往决定了自己的走向。作为党员干部,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务须保持自省的态度、养成自省的习惯、塑造自省的品格,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只有这样,方能不因失意而失志、不因腾达而失节、不因日久而失省、不因卸职而失德,才能有“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的清醒与定力,永葆我们走在正确道路上不偏离方向,名节不丧失,立身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