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是安康市继国家高新区之后立项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张华峰被聘任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汉阴县以柔性引才形式与张华峰教授开展合作。从园区起步到成长阶段,张华峰全程参与、尽心尽力,一步步推动着园区成长壮大。
发挥专业特长,推进国家级科技园区建设。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月河川流其间,全县耕地面积50.6万亩,土地肥沃,是安康市大米、油料、畜禽主产区,境内50%的土壤富硒量达到中级以上水平,是全国极少的土壤富硒县之一,素有安康“白菜心”“鱼米之乡”的美誉。
汉阴县地处全国少有的富硒区内,但却没能充分发挥独特“硒”引力形成富硒产业集群,这让多次来汉阴调研的张华峰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所学倾囊奉献在这块沃土上。
面对科技部赋予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汉阴核心示范区创建任务,加快富硒特色产业和创新集群建设责任重大,张华峰不畏艰难,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领团队成员多次来到汉阴,常常奔走于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组织座谈、实地调研,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过科学、缜密分析,张华峰提出了“一主四副”的产业格局和“一心五园五地”建设布局,加速推进了汉阴县富硒特色产业发展。
在发挥个人专长的同时,张华峰还不忘借助团队及学校的强大科研实力,在汉阴科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张华峰积极联系学校实验室,组织团队多次进行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攻关。在他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下,汉阴县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建立了“珍硒服务平台高质量农业发展创新研发合作基地”,组织开展了《富硒茶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及蛋白组学研究》《富有机硒抹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抗DNA损伤作用分析》等研究,协助汉阴县永胜农业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了《安康富硒茶、茶油中有机硒的QuEChERS检测及提质增效技术》等富硒食品研究课题。
搭建创新平台,服务富硒产业和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张华峰清楚的知道,只靠自己及团队的科研投入是不够的,要使产业发展可持续,科研主体的引进和培养需两手抓、两手硬,为此,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高校科技资源、科技优势与汉阴县富硒食品、中药材企业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县N高校”“一县N院所”新模式,协助科技部门,按照以富硒粮油为主导,魔芋、茶叶、特色林果和道地药材为补充的“一主四副”产业布局建立科技示范站点,打造“产学研”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了以华晔公司、盛发魔芋、幸福农业、硒汉食品等科技型企业为骨干的富硒企业名录,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运营模式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开发、区域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训与交流合作,逐步拓展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目前已有数10家科研院校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科技成果多次获得省市奖励,为汉阴县富硒食品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2020年在各级科技部门支持下和张华峰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汉阴县和陕师大在中药材、富硒食品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共建的实验站也顺利升级为省级科创平台和科创试验示范站,在富硒山茶油、富硒食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有效带动了汉阴县域农业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人才培养,壮大富硒食品科技帮扶力量。
在张华峰的带领下,陕师大及相关科研院校充分发挥智库优势与科技专长,组建了一支由1位首席科学家和20多位“秦创原”科学家、院士、教授以及青年博士组成的富硒功能食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先后多次赴汉阴县调研富硒产业发展情况,不仅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带领汉阴县本土科技工作者和乡土人才开展富硒经济作物品种选育、传授种植要领,为汉阴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留得住、本领强的本土富硒食品种植、科研人才队伍。
因疫情影响,遇到问题线上咨询也成了常态,张华峰教授通过“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保姆式在线指导,形成了“专家不见面,技术送上门”的指导新模式,“线上问诊”让技术服务驾“云”而来,送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工厂车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培育了一大批富硒食品技术人员。
在张华峰和团队的默默付出和汉阴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下,汉阴县富硒产业赢来了灿烂前景。202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达33.25亿元,其中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1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