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青岁月 品奋斗人生

2022-07-27 09:28 作者:陈瑶 来源:平利县委组织部 字体大小:【

再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影响最深刻的画面莫过于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白天扛着锄头干活、晚上被虱子咬得睡不着的画面。曾经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苦”的,一个城里娃一去农村就面临着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可再次细细品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甜”的。正是那2400多个日日夜夜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宝贵经历,使他从一个15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胸怀为民谋福的青年,就像总书记自己说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

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亲身体验插队的过程,也不能切身去感受那样条件下能给我们心智带来怎样的改变。但这本书对我们的当下以及未来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

从他“带一箱子书下乡”的知青岁月中,读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学进取之心。“白天他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抓紧看书,晚上也常看书到深夜一两点。”“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青年习近平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七年的知青时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创新,带领群众抓生产,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习和创新,让大队焕发勃勃生机。“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亦是青年人进步的重要法宝,我们应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才不枯”“智不竭”,克服“本领恐慌”。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持续学习中不断磨练自己,修炼自己的身心,才能打好干事创业的“地基”,把自己锻炼成工作岗位上的“政策通”和“多面手”。

从他“赴四川学办沼气”的知青岁月中,读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苦干实干之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中央领导子弟到延安下乡知青,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开始。当时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明知环境艰苦,但还毅然决然去陕北农村接受磨练,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在梁家河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搞河桥治理等,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他用宝贵的人生经历勉励我们,唯有扑下身子、下沉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才能解决好工作中的种种“疑难杂症”。

从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知青岁月中,读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务实之心。“在梁家河村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为老乡把“真粮食”玉米团子留给窑里的男人与孩子而动容;为冬天冻屁股、夏天臭气熏天,苍蝇蚊子不断的茅厕而揪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他被推选为梁家河村支书后,他下定决心要为乡亲们重造一片天,“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水井、打坝地……”每一件在村里都是“新鲜事”,每一件都是为民的实事好事。敢说敢做敢担当”“不弄形式主义”,是当地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作为青年人的我们需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中读懂勇于担当的精神内涵,要以身作则,用担当去打开工作“新思路”“新局面”,提高自己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难点”“痛点”问题,这样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点赞声”“鼓掌声”。

七年知青岁月,一生黄土之情。七年里,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和老乡情同一家,甘苦与共,用青春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作为青年干部,应当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追寻信仰的力量、汲取为民的初心、激发奋进的动力,在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历练思想品质,在实干苦干创新干中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