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102万人口中,乡村人口占75.2万;28个乡镇和街道办中,只有一个不涉及农业……位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滨区,曾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国家深度贫困县区之一,是农民占多数、农业占主导的农业大区,也是陕西省唯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超过10万人的县区。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经营产业的能力和经验有限,如何应对经营风险压力?农村集体经济“蛋糕”做大后又如何进行有效监管?近年来,汉滨区抢抓政策机遇,坚持“输血”“造血”并举,以发展新社区工厂为重要载体,以“三变”改革为发展路径,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率先在陕西范围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任务。当农村集体经济“钱袋子”鼓起来后,又反哺到村级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中,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率先实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任务
2020年2月27日,对于上百万汉滨儿女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全域内宣告“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
记者调研发现,回顾脱贫攻坚战役,汉滨区的“烙印”格外清晰,风烟在目:辖区内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分布零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空壳村”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村级集体自身“零积累”甚至是“负资产”,且“造血”功能匮乏,自我发展能力薄弱,部分深度贫困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迎难而上,积极破题。汉滨区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2017年以来,汉滨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任务、实施细则和保障机制,探索出一条壮大积累集体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径。
汉滨区委副书记向诗兵介绍,2018年,按当时贫困人口数量,汉滨区累计为355个行政村配比集体经济资金11.65亿元,平均每村达到328万元。为确保集体经济资金保值增值、发挥效益,由区级统筹,引导村集体将集体经济资金投资到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和其他市场经营主体,每年按照资金的2%—6%提取固定收益。
2020年以前,收益主要用于贫困户分红,从2021年开始用于巩固脱贫成果及村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和公益事业发展,构建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距离城区92公里的牛蹄镇朝天河村是汉滨区最偏远的村子之一。以前,村里没有集体经济,老百姓的贫困生活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2018年,朝天河村被确定为壮大集体经济试点示范村,区上统筹724.2万元扶持资金支持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现在,村上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建了加工厂、养殖场,2019年底村集体经营收益37.6万元。”驻村干部周以军介绍。
朝天河村只是汉滨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2019年,汉滨区在陕西省率先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空壳村”清零任务。据了解,汉滨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滚动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区355个村入股10.64亿元,分红5015万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租赁收益1011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营收益合计6026万元,平均每村16.97万元。
“三变”改革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蛋糕”
汉滨区是如何从村集体经济的“差等生”到“优等生”的逆袭?记者调研了解到,汉滨区通过“三变”改革,着力发展“集体经济+社区工厂”模式尝试破题。
首先,谁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汉滨的做法是,所有涉农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具有特殊法人资格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区304个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同步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汉滨区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带领忠诚村整合镇内外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资金1200余万元,建设设施蔬菜基地6个共1350余亩,形成产业链,带动了682户2081人发展蔬菜增收致富。
图为汉滨区忠诚村设施蔬菜基地。资料照片
其次,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是什么?汉滨区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将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聚集,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汉滨区农村经营工作站站长张鹏介绍,“三变”其一是资源变资产,把土地资源折股量化,投入到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其二是资金变股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后,不改变资金用途和性质,将产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产业奖补资金等资金,统筹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使用;其三“农民”变“股民”, 村集体经济通过占有股份确保群众权益,既发挥资金规模效益、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保值增值。
记者调研了解到,汉滨区将社区工厂建设作为村集体经济资金投资的主要平台,以“集体经济+社区工厂”模式,目前引导330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3.2亿元资金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和大型搬迁社区投资建设社区工厂厂房、2021年实现集体经济收益1760万元。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179家,累计带动就业13200人次。新社区工厂员工月平均工资2200元以上,最高工资可达10000元。
除了社区工厂,汉滨区还将集体经济资金投入到市场主体。汉滨区流水镇致富带头人唐小明承包了9000亩林地坡地,在其创业过程中面临融资难题。“得益于村集体经济资金,不仅发展了相关产业,还带动了上百贫困户就业。”他说,
“三变”改革,将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既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规避政府过多干预集体经济发展的风险,把集体经济发展的权力真正交给市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障村集体入股的资金得到安全保障,和用产业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汉滨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任人李彬说,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助力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和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以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让更多外出打工的人留在家门口挣钱,实现共同富裕。
大数据监管资金去向全流程透明公开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是很多地方集体资产资源流失严重的真实写照。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大额集体资源、资产,做到有效监管使用、保值增值?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经营产业的能力和经验有限,如何应对经营风险压力?这些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急需破解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脱贫攻坚期间汉滨区村集体组织形成了17.35亿元的扶贫公益类资产和11.65亿元经营性资产。汉滨区首先理清集体经济资产。一方面对脱贫攻坚期间的所有扶贫资产进行确权和移交,向扶贫公益类资产颁发“两证一书”,即:“产权证”“使用证”和“管护目标责任书”。另一方面是建设农村产权管理综合平台,以村组为单位,以2017年12月31日清产核资数据为基础,按照规范科目逐月进行系统建账。同时在“三资”系统中增设经营类扶贫资产、公益类扶贫固定资产、到户类扶贫资金三个科目,明确了资金和资产来源、投入主体、股权或债权、固定收益比例等,使全区脱贫攻坚期间扶贫资产清晰明了。
其次阳光运行全程透明。建立汉滨区农村产权管理综合平台和“银农直连”资金支付审批系统,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使用大数据系统化管理模式。
汉滨区农村经营工作站站长张鹏向记者演示了该系统操作界面。他告诉记者,通过“银农直联”系统可以实时实现全区联通,随时了解全区35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财务状况。还可以直观看到村集体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四档两级”的操作流程。“照着流程来,和移动支付一样,以后村集体资金杜绝使用现金了。”
此外,汉滨区通过科学运营,防险增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是基本要求,不求过高利润、不提过高指标、不涉陌生经营,鼓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抓好经营服务、做好经营保障。“不能把‘下蛋母鸡’搞没了,要既能生‘蛋’,还要产生更大‘营养价值’,这里头有大学问。”张鹏说。
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共同富裕样本
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如何确保钱花在集体经济的继续发展壮大上,用在服务民生上?老百姓如何共享发展成果?
汉滨区配套出台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支出管理办法》规定“各级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金、资产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收益资金按60-80%比例提取公益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管护、人居环境改善、困难人群帮扶救助等公益事业”。
大竹园镇七堰社区党支部书记黄锋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社区环境脏差,现在集体经济有钱了,我们采取‘户分类、村处理’的办法,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开支由村集体出,环境美了,群众笑了。”
“我们要让钱生钱,让来之不易的经营收益发挥更大作用。”目前,七堰社区将200万元扶持资金分别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和商超,年固定收益有20万元,加上其他经营收益,积累高达55.17万元。今年,村里还引进了福建企业发展康养产业,并将集体资产和收益拿出一部分入股,进一步盘活村集体经济,黄锋信心满满地说。
同样,对于流水镇党委书记王杰来说,他深知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辖区内的中心社区三面环水,交通不便。脱贫攻坚时期,因不是贫困村,享受不到各类扶贫政策,村里的基础设施长年得不到改善。
“无钱难办事啊。”王杰指着用青石板铺成的主街说,过去这条街上坑洼随处可见,街道上的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人居环境很差。如今,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王杰说,村里不仅配置了垃圾桶,还配置了路灯等,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村了。
记者了解到,随着集体收入的增加,全区各村已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道路管护、安装路灯、修建垃圾池、购买垃圾箱、开发公益性岗位、救助困难家庭等公益事业。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村民福利水平大幅增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村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汉滨区委书记范传斌说,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级党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又解决了农村发展的路径问题,夯实了共同富裕的根基,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做足“活”文章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年,我国将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中重大制度创新。
自2017以来,农业农村部与16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先后部署5批试点,覆盖全国所有涉农县市区。目前,改革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而这项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纵观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汉滨样本”,客观上来说,汉滨区是典型的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区,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形势紧迫、任务很重。
但是不难发现,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从依赖财政资金向自主发展积累;从“无钱难办事、想办事”到“有钱合理分配办好事”。汉滨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密码之一便是将一个“活”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将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将已有资源变资产,再将涉农资金统筹分配,投入到安康已经遍地开花的新社区工厂;同时,盯住移民搬迁后的优质固定资产比如核心地段的门面房租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具备优质条件的民宿村落等等。
“活”字背后,不一定是发展“高大上”的产业,但一定因地制宜“接地气”,聚少成多,形成叠加效应。
“活”字背后,亦有基层探索出的基层治理经验和智慧。亦如基层干部所言:不能把“下蛋母鸡”搞没了,既要能生“蛋”,还要产生更大“营养价值”。这里面有大学问。
“活”字背后,还有对资金监管求真求实的积极探索。借助大数据,让“数据多跑路,干群少跑腿。”让所有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微腐败。
“活”字背后,还让农民成为直接参与者,提升其主人翁心态。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让农民成为参与者、享益者。切实发挥农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主体作用,坚决避免‘机关热、农村冷’‘干部干、农民看’。无疑,“汉滨样本”提供了模板。
如今,走在汉滨区的村村落落,闲置的荒地变成资本,土地活了;资源化作资产,村民的腰包鼓了;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乡村美了,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开启幸福田园生活。汉滨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已得到根本改观,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其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