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帮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实现“乐业安居”,汉阴县在易地搬迁社区创新推行“一个支部强引领、三大载体强支撑、八个中心强服务”的“138”后续扶持管理服务体系,有力发挥党组织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中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
一个支部统领。针对易地搬迁群众从原村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实现搬迁社区党组织全覆盖。一是组建党组织。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小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由搬迁小区所在镇党委牵头对全县20个100户以上搬迁小区党员和群众,进行“拉网式”排查摸底。根据党员数量,采取单设、联合、挂靠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14个,全面转接搬迁党员219名。二是配齐配强班子。通过在全镇范围内遴选调任、组织下派等多种方式,选优社区带头人,配齐配强“两委”成员,全县新增加搬迁社区干部职数30名,全面配齐社区“两委”,搬迁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5岁,均为高中以上学历。三是推动规范运行。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后备力量培养制度等五项制度,选育后备力量30名。对完成组建任务、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党支部,按照每个每年5万元标准下拨党建工作经费,为新建搬迁社区党组织提供保障。
三个载体支撑。针对易地搬迁群众生产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后,后续自主发展和持续稳定增收问题,党组织牵头搭建行政管理服务、就业服务、产业增收三大载体,确保群众办事不难、持续增收。一是建好社区居委会,搭建行政服务载体。党组织根据搬迁社区规模大小,指导百户以上搬迁社区设置自治组织、物业公司等自治、自管、自我服务组织42个,逐楼、逐单元明确楼长、网格员。二是建好社区工厂,搭建就业服务载体。按照1个易地搬迁社区不少于1个社区工厂标准,着力引进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手机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搬迁社区,创办加工型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24家,带动22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施免费技术培训,确保有正常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一个不少的进行培训,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实现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增收。三是建好农业园区,搭建产业增收载体。由党支部牵头,按照1个易地搬迁社区至少配套建成1个农业园区,以直接参与型、反租倒包型、委托代管型等多种方式,将搬迁群众紧紧嵌入产业链中。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每个搬迁社区分别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弱能户、失能户等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通过发展1项中长期特色产业、按照搬迁户户均8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变股金入股到合作社,让贫困户“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截至目前,建成5个农业园区,发展茶叶、猕猴桃、蔬菜等种植8100余亩,带动搬迁群众3700余户。
八个中心服务。针对易地搬迁群众融入难问题,充分发挥党支部牵头抓总作用,统筹人社、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资源,为20个百户以上搬迁社区配套建设便民综合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辅导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民事矛盾调解中心、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共“八个中心”;针对搬迁群众不足百户的小区,采取“一室多用”方式,解决好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就医、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其中重点建好儿童托管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搬迁群众照顾老人和孩子,帮助辅导孩子作业,让搬迁的孩子和老人“先融入”,解决好搬迁群众照顾孩子老人“后顾之忧”,实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双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