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创新基层管理模式 让群众日子更美气

2021-12-07 16:35 作者: 来源:央广网、岚皋县委组织部 字体大小:【

在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的毛绒玩具生产车间内,当地工人张甲美正在生产毛绒玩具,她负责的是毛绒玩具科技狗成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这里上班的职工很多都是搬迁群众,能在家门口有一个离家近的工作也是她们大多数人的愿望。

在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的毛绒玩具加工厂内,当地群众正在社区工厂里加工毛绒玩具。在家门口就业,是当地在乡村振兴中闯出的好经验。

张甲美的老家在距离民主镇约14公里外的太红村。提起以前居住的条件差她直摇头,路不方便,居住条件也不太好。

现在在毛绒玩具厂里上班,勤快点一个月挣三四千元问题不大,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小孩和老人。对他们而言,更好地融入搬迁后的环境,收入更好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移民搬迁,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山里群众,搬下来,住得稳,收入高。这些简单的需求其实最能考验当地治理水平。

“通过良好的管理,让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更好融入当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搬迁群众积极融入搬迁地的人文氛围;抓党建,让搬迁群众实现思想意识的融入;抓产业,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我们紧扣‘五新社区’建设要求,深化‘红、黄、橙、绿’基层‘四色’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提起搬迁社区的治理,民主镇镇长潘学武颇有心得。

在岚皋县民主镇基层“四色”管理模式中,“红”即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阵地”核心作用,将社会治理网络与党建网络“双网合一”,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困难诉求。同时,引进第三方服务,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娱乐、就业、增收“一条龙”服务;“黄”即是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产业帮扶,积极抢抓苏陕扶贫协作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不同群体的就业难题,为群众带来“金色”增收。“橙”即是推行“橙色”三方协同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工厂就业、就近就业、园区就业等方式,带动产业就业,助力群众稳定脱贫;“绿”即是大力推行社区“绿色”服务,使各项业务 “一站式”办结,真正实现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做好各方面的融入,像张甲美这样群众,住的也就更稳了,日子也就更美气了。群众脸上的笑容也代表着岚皋乡村振兴的成效。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岚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7.2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了1/3。由于县域内山多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长期以来,易地搬迁都是这里脱贫攻坚的重点。

社区治理好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是最真实的。基层村(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岚皋在基层村治理方面的治理也是颇有成效。

岚皋县委以村居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面实现村(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通过制定《岚皋县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强化对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业务培训,对376名驻村人员实施有序轮换,确保所有驻村人员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记者从岚皋县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从今年10月25日开始,岚皋县5000余名帮扶干部下沉到挂点镇村,大规模展开“六查六问”活动,围绕群众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受灾救灾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落实各项巩固衔接政策,这是该县确保脱贫户和监测户不返贫致贫,振兴不掉队推出的一项举措。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岚皋当地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基本要求,规范开展监测和帮扶,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全县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保障。县镇两级分别成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各村以综治网格员为主体组建了网格员队伍,规范运行“访比发现、分析研判、分层救助、动态清零、督查问效”的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

岚皋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修鹏告诉记者:“岚皋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助农增收、发展乡村振兴的主渠道。我们通过持续开展“百园提升”工程和“十百千万”新型主体培育工程,目前全县的魔芋种植面积已达到11.6万亩,茶叶达到8.1万亩,猕猴桃标准化建园2.32万亩,今年预计出栏生猪9.2万头,家禽130万羽,山羊5.2万只。” 

此外,岚皋在培优做强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继续着力构建以富硒魔芋、山地茶叶、猕猴桃为主导,畜牧业、特色林果、中药材等为增收项目的“3+X”特色产业体系。

同时,当地制定了《岚皋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建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策划了431个项目,总投资4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