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力量,心中有信仰”是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一个合格党员的重要参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应从党性锻炼中汲取力量、从服务群众中汲取“养分”,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原则,树立先锋模范榜样“范儿”,才能于无声处见真章、出实效。
胸中多些“书香味”。“书香味”滋润党员心扉,会净化心灵远离庸俗,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民日报》2015年4月15日开设“干部谈读书”栏目,倡导领导干部把读书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巩固立身之本、夯实从政之基、净化为官之道。那些惯用藏书量装点门面,不管内容多经典、装帧多精美,也总是理论脱离实际、预期背离行动、思想远离修为的沽名钓誉,离提升个人党性修为总是有距离的。
脚下多些“泥土味”。对党的宗旨的自觉践行和对群众的深情厚谊,“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土”的干部,必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有放下架子、甩开膀子、俯下身子粘露珠、接地气,多“脱鞋下田”,多闻“泥土原味”,把脚痕留在基层、把汗水流在基层、把好评印记在群众心里,才能散发出党员的特定“芬芳”。类似含着“泥土味”的党员干部不在少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尝风沙五味杂陈,闻泡桐悟百味人生,察民情踏遍兰考大地......事实证明,“泥土味”就是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最好的“营养剂”。
生活多些“清贫味”。“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翻开百年党史,老一辈革命家甘守清贫的故事不胜枚举。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同志被俘后,敌人“一个铜板都没搜出”,几套旧的汗褂裤,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算是他全部的财产。反观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在诱惑面前“变味”“变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甘于清贫和平凡。满身铜臭,搞臭味相投的“小圈子”绝对不是共产党员特有的“味儿”。只有守住生活清贫底线,才能心底无私,这才是共产党员永恒追求、信守承诺的高尚品德。甘于清贫,党员的清廉劲头才会熠熠生辉、愈久弥坚。
奋斗多些“硝烟味”。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同志之间多弥漫“硝烟味”也是必不可少。无论真刀真枪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辣味十足的民主评议,还是常态化的咬耳扯袖,殷殷诤言体现的是党组织和同志们之间义无反顾的关心关爱。投身改革发展,拭去心底浮躁,心无旁骛抓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这样的党员才能倾听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为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闹心事想法子、出点子。
网络语“主要看气质”,流行“颜值担当”,告诫党员干部务必强化党性修养,加强责任担当,自觉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踊跃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