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引用高端人才、精心培育专业人才、积极盘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集聚助推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聚焦关键需求,大力引用高端人才。以项目、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精准对接模式,以人才推动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与项目“精准对接”,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项目、在建重大项目、县域重点项目建设需求,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所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单位人才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精准对接平台,先后促成100多名高端人才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围绕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毛绒玩具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一业一站”计划,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0家,实现了重点产业全覆盖。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催生创新发展新动能。建立企业与人才需求清单,先后组织举办企业人才招聘活动120场次,招聘企业人才10000余人。大力实施“百名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有效提升企业人才能力素质。建立企业人才联系点135个,对企业人才引进培养给予重点支持。
聚焦急需紧缺,精心培育专业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注重机制创新,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发挥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县区和行业系统人才培育重点任务清单,落实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和县区人才培育责任,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作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专业人才素质。扎实推进“人才兴企计划”“十百千万教育卫生人才培养工程”“技能提升行动”等人才培训项目,持续实施“双培双引”工程,大力提升本土人才能力素质。加强苏陕人才双向交流合作,累计选派1000余名专业人才到常州学习培训。全面推进“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2021年,遴选百名青年拔尖人才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聚力技能提升,建强产业人才队伍。立足旅游康养、新型材料、文创设计、电子线束、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助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加快推进电子线束产业发展,在浙江大学举办深化电子线束产业转移合作专题培训班。围绕助推千亿康养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建设,依托安康学院和市、县区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专业护理、文创设计、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等专业10余个,培养各类产业技术人才10万余人。
聚焦潜能开发,积极盘活乡土人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组织带头、引领发展,带强农村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作用,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分类识别选才,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对乡土人才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以县为单位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探索制定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发现和挖掘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 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开展线上线下电商培训,建立镇村电商服务站898个。加大乡土人才回引力度,吸引在外创业能人回乡创业3.94万人。因材施教培才,挖掘乡土人才潜力。依托各级党校、职业技术学校、远教平台等人才培育基地,对乡土人才开展多元型、差异化、菜单式培训,全面提升乡土人才能力。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3041人。强化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先后举办毛绒玩具、电子线束、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2200余期,参训27.5万人。加快乡村治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搭建平台用才,释放乡土人才活力。注重从乡土人才中选拔村两委干部,2021年村两委换届,从乡土人才中选拔村两委干部9777人。实施“能人兴村”计划,通过落实项目支持、融资贷款、创业补贴、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乡土人才领办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等经济实体。深入实施“人才扶贫”工程,发挥乡镇人才超市与专家服务团职能,通过现场示范、结对培养、以师带徒等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振兴“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