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护,汉族,197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旬阳县教体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县体育运动中心主任,赵湾镇白杨坪村驻村工作队长。
“只有深入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才能信任你、认可你;只有掌握村情,了解民意,才能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真正帮扶到点上;只有底子清、情况明、措施准,工作才有底气,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谭文护如是说,也如是做。
2019年1月,谭文护被组织选派到旬阳县赵湾镇白杨坪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在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竭尽全力解民忧,千方百计促发展,一心帮助白杨坪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实干和担当赢得群众的信任。
走村入户访民情、知民意
初到赵湾镇白杨坪村的谭文护很不适应,因为以前工作都是在办公室,接触基础和群众的机会比较少,这次组织派他下来,直接到扶贫一线,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不负重托,在白杨坪村干出一番成绩。
那怎样干出一番成绩呢?
谭文护明白,扶贫工作是需要实实在在干出事情,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光靠决心是远远不够,一定要尽快熟悉村情户情,这样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驻村报到的第一天,和村干部交谈大概了解了一下村情以后,他便开始挨家挨户入户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询问家庭存在什么困难,他都仔细地一一记录下来,再逐个想法设法帮助解决。
谭文护经常说:“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的工作就不是在办公室里,而应该在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家中”。驻村的时间里,他始终把“访民情、知民意”作为驻村帮扶的重中之重,他坚持走进农户家里或走到田间地头与村民进行交流,详细询问大家生产生活情况,并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群众用好政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两年来,谭文护的足迹遍布了白杨坪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遍访了所有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在白杨坪村,你询问群众:“谭队长怎么样?”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
“谭队长真的是我们群众的好干部,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见人都是笑呵呵地打招呼,给我们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我们真是打心眼里面喜欢他。”贫困户阮荣杰说道。
真情帮扶办实事、解民困
2020年对于以劳务为主增收的白杨坪村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疫情,使得很多务工人员无法掌握务工信息,阻断了外出务工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现状,谭文护带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在就业服务、劳务组织等方面创新思路,充分挖掘村级劳务扶贫公司的职能作用,将劳务输出关口前移到组到户到人,以入户摸排就业意愿、宣传就业政策等方式,通过“面对面、点对点”运输,帮助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人,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了条件。
还有一次,谭文护在白杨坪村五组赵顺家入户时了解到,2019年考入宝鸡文理学院的赵顺家有6口人,父母均为农民,家庭收入以务农和务工为主,条件比较艰苦,而今年又恰逢遇到疫情,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还存在一些困难,了解到这一困难之后,谭文护当即表示:“今年,县教体局开展的大学生‘泛海助学’项目已经启动,你们家庭正好符合申报的条件,我把需要准备的资料给你一说,你提前准备着,到时候我让你们的包帮责任人帮你办理,以解燃眉之急。”
在助学资金刚拨付到位时,谭文护和包帮干部就在第一时间开展了“零距离服务”,上门将5000元的资助金给送到赵顺家中,赵顺一家人热泪盈眶,不停地念叨感谢党的好政策和驻村工作队的倾心帮扶。两年以来,他通过多方联系,先后争取了开友助学公益慈善基金会和旬阳援少会开展专项助学行动,全村30余名困难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公益助学的温暖。
像这样的实事、好事,谭文护在白杨坪村做了有几十件甚至是几百件,他始终相信:只有真正的为群众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好急难愁盼的事情,我们帮扶才真的有意义和有价值。
建强堡垒抓党建、兴产业
“有劳动能力的可以通过务工解决收入问题,那劳动能力比较弱和一辈子都靠种地维持生计的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增收呢?”谭文护时刻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白杨坪村也没有大的企业或者可以吸引招商的条件,只有一座座青山沃土,能不能从土地上做文章、下功夫呢?经过深入调研,多方咨询,谭文护发现:白杨坪村基本家家户户都种植普通的白土豆,产量不错,但是销路不行,因此土豆要么自给自足吃了,要么就是喂猪。那能不能通过引进别的品种的土豆来帮助群众增收呢?
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考察和了解,他发现:白杨坪村群山环绕,属亚热带气候,对于黑土豆来说是最好的生长地。于是他和村“两委”商议,最终决定从陕北引进紫花白和黑金刚两种优质土豆种,它们的生长周期大概在90天左右,预估亩产2000至2500斤,按照市场最低价5元/斤计算,一亩地能为农民带来10000至12500元的收入。
虽然预估的效果不错,但是怎么让群众能够相信,愿意去种植这两种土豆呢?毕竟在这之前并没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案例。
于是他转变思路,既然动员群众单个种植可能成效不大,那么就让村集体牵头,让群众入股试试。他将想法和村干部交流以后,便依托村集体用地,成立了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让群众的土地在合作社入股,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公司+散户”的方式,流转土地近300亩,开始发展洋芋产业。
引进种植的第一年,实现收入41万元,平均帮助每户增收3000元。
现如今的白杨坪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土豆”村,土地在群众的眼中也成了发展产业的“聚宝盆”。为了更进一步的充分发挥好土地的优势,谭文护持续考察调研,又陆续引进了辣椒、冬瓜等蔬菜销售市场,形成了“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现在的白杨坪村,种植烟草的、土豆的、辣椒的、养猪的、养牛的......产业“百花齐放”;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质量持续好转;通村组水泥路盘山而上,改厕、改圈依次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谭文护说:“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村群众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现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在白杨坪村一天,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利用好一切资源,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带领群众真正奔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