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委书记8年脱贫攻坚心路——对话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

2021-04-12 15:35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安康实现“百万真脱贫”“百万大搬迁”,全市304万干部群众共同创造了减贫最好成绩、见证了秦巴山乡巨变、收获了群众幸福笑脸。

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安康市,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平地少、山地多,交通闭塞,贫困程度深。

近年来,安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攻坚克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正努力走具有安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安康市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对安康脱贫攻坚工作的最高褒奖。

日前,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分享了他担任安康市委书记以来,亲历新时代8年脱贫攻坚的心路历程。

 

贫困山区没有哪项工作比脱贫攻坚更重要


民生周刊:去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康考察调研时,“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一度刷屏。我们知道,您是全国为数不多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新时代8年脱贫攻坚全过程的市委书记,这8年您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郭青: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幸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代表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上台领奖,十分激动,感慨万千。安康曾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这份殊荣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归功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归功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安康人民永远铭记,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深入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脱贫攻坚。总书记对我市“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乐业才能安居”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这是安康有此名称1740年以来的“高光时刻”。秦巴汉水之间沐浴着关怀、澎湃着信心、涌流着干劲,304万安康儿女以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咬紧牙关、事不避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终让“安宁康泰”实至名归。

我2011年8月到安康工作,2012年2月任市长,2013年1月任市委书记。作为“五级书记”抓扶贫中的一环,能够在年富力强、精力最充沛的人生阶段全身心投入这场伟大脱贫攻坚战,人生事业荣幸莫过于此!

 

△2019年3月11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郭青在平利县洛河镇看望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

 

我个人感受,新时代8年脱贫攻坚可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总攻令的2015年之前,安康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我长期从事“三农”工作,对贫困地区情况并不陌生,但到安康后,还是被这里的艰苦条件和贫困状况所震动。安康地处秦岭和巴山腹地,92.5%是山地,5.7%是丘陵,只有1.8%的川坝,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思想观念保守。2011年底前全市有贫困人口100.58万,残疾人24万,其中以智力残疾为主的“痴聋傻哑”号称“十万大军”。这几年在脱贫攻坚交叉检查中,从关中平原到安康进村入户核查的同志,好些都被弯弯曲曲的山路绕得晕车呕吐,一位去紫阳县核查的女同志被车窗外近在咫尺的悬崖峭壁吓得嚎啕大哭。

有鉴于此,我当市长时提出把扶贫工作作为底线民生,把以前确定的“强市富民”调整为“富民强市”“富民优先”。从何处入手?一位曾在福建工作的同志送给我一本习近平同志所著《摆脱贫困》,我学习后豁然开朗。安康与福建宁德都属贫困山区,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借鉴宁德念好“山海经”的思路,我们提出用好安康最丰裕的“山水人”三大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经济、摆脱贫困面貌,2012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大力发展涉水产业的意见》《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以此催生生态友好型产业、就业主导型产业,促进生态与富裕有机联结,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山”是发展山林经济和富硒产业,全市林地是耕地面积的5倍,希望在山、潜力在林,通过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市场销售型转变,如今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连接城乡”的发展格局。富硒产业产值连续7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

最具代表性的是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由2012年48.2万亩发展到现在107.3万亩,翻了一番多;茶产品由过去只卖春茶,到现在既卖春茶,也卖夏茶和秋茶,夏茶做白茶,秋茶做红茶、茯茶;茶园亩收入由过去5000元左右,到现在突破10000元,“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陕西省首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很多贫困群众都“因茶兴业、因茶致富”。

 

△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茶园俯瞰

 

“水”是发展以包装饮用水为代表的涉水产业,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汉江安康段是中国最洁净的水源富集区,汉江途经安康6县340公里,占丹江口库区来水量60%,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近几年,我市投产规模以上包装饮用水企业13家,产值增速连续4年超过30%。

“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倡导就地就近就业,这是安康“百万大搬迁”倒逼出来的,后来星罗棋布的新社区工厂是主要载体。2011年开始实施的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把一部分群众从山上搬下来,随着搬迁人数越来越多,我经常夜不能寐:如果就业解决不好,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山下再漂亮的房子也待不久,最终还是会回到山上、跑到外地,那样的话,我们的易地搬迁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那时,安康在外打工人数超过70万人,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剩下的都是“三留守”人员,一度村里老人去世后连抬棺材的劳力都要附近几个村才能凑齐。我一直认为,打工经济不是安康的长久之计,白发苍苍的父母最需要照顾时,儿女恰恰在千里之外打工;咿呀学语的孩子正需要关怀时,父母恰恰在千里之外打工。

但当时的尴尬境况是,由于经济欠发达,摆脱贫困的主要增收方式仍然是外出打工,尤其是年轻人在本地乏业可就。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商引进汉滨区众辰机芯、汉阴县永丰特种纱等最早的一批社区工厂,吸纳部分群众就地务工,让他们可以边挣钱边照顾家。

总体来讲,这一阶段具有安康特色的扶贫工作,为后来大抓产业扶贫营造了良好环境。在这一阶段,全市干部群众普遍开始学习接受“绿色循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就地城镇化”等新理念,破除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生态好与发展慢百姓穷画上等号”等传统思维误区,为后期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总攻令的2015年之后,安康构建起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格局。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开展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数据比对等环节核实核准扶贫对象。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7万人,贫困发生率23.5%,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面对如此繁重艰巨的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前所未有,集全市之智前所未有,竞非常之功前所未有,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安康精准脱贫攻坚中的原创性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树立鲜明导向、“五大工程”夯实工作基础上,这其实是创造性贯彻中央和省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丰富了安康的打法。

为什么提出“四个坚持”?就是把脱贫攻坚总揽工作全局具体化。最初我们叫“四个凡是”,即凡是与脱贫攻坚相关的工作都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凡是有利于脱贫攻坚的产业都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凡是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都是组织特别关注的干部;凡是脱贫攻坚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都是“零容忍”问题。

后来,有同志提出“四个凡是”跟过去的“两个凡是”容易混淆,就把“凡是”改成了“坚持”。在我看来,贫困山区没有哪项工作比脱贫攻坚更重要,不是什么工作都要举全市之力,但脱贫攻坚应该是,也必须是。为此,我们层层夯实责任,在党中央与省委签订责任书、省委与市委签订责任书后,我们也与各县区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强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在这个阶段,我感受深的是中省帮扶、东西部对口帮扶加大了力度,脱贫攻坚财政资金投入增加了数倍,人财物等优质资源下沉到底,这些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四个坚持”展现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定力,“五大工程”就是我们战术韧性的具体化。

一是扎实推动“支部+X+贫困户”强基工程。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推动支部破难题、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把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不同业态的市场主体“X”集聚在红色党旗下,把贫困户镶嵌在绿色产业链中,促使党员和先富起来的群众与贫困户抱团发展,让脱贫攻坚产生裂变效果。全市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340个,培育专业合作社7222个、家庭农场3880家,带动20.03万户68.77万名群众增收。

有位基层党员打了个比方:贫困户如同一根绳子,单靠自己立不起来;“X”代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像一棵大树;支部的作用就是把绳子捆绑在树上,让贫困户与能人大户一起生长。

二是持续开展新民风建设扶志工程。针对农村出现的“干部干、群众看”“懒汉难扶”等现象,全面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建立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接续实施三年提升行动。全市1883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累计开展道德评议10677场次,树立正面典型17456例,曝光反面典型5528例,帮教转化反面典型4978例,2821户群众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全市农村摆酒席减少三分之二,“人情份子”下降七成。

三是稳步推进“三变”改革赋能工程。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增加群众资产收益的重要途径,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旅游型、农业生产型、联合发展型等发展形式,全市992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27亿元,实现经营收益6170万元。脱贫攻坚以前绝大多数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没有集体收入,没钱给老百姓办事,干部说事没人理。现在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尤其是贫困户都入股分红,村干部说话自然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四是大力培育新社区工厂就业工程。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探索建立“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扶贫搬迁模式,抢抓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有利时机,积极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全市现有新社区工厂710家,吸纳就业两万多人,实现100户以上移民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全覆盖,取得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

五是深入实施帮扶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全市累计选派3782名后备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9845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5.28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持续对全市第一书记进行综合研判,确保把最“硬”的干部配置到最“硬”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

 

搬迁群众思想观念乃至人的转变是长期难


民生周刊:可以看出,脱贫攻坚给安康带来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青:脱贫攻坚对安康基础设施的提升最为明显。我在遍访贫困镇时了解到,镇坪县有个在南方务工的小伙几年没有回过家,后来返乡过年时竟然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他在百度“安康吧”里发帖说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8年前有岚皋、镇坪、平利3个县不通高速,如今全市县县通高速,公路总里程2.55万公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山区群众从此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建成人饮工程2471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1%以上。实施电力保障项目998个,电力入户达标率100%。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许多来安康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都觉得,安康不像是贫困地区。

“两不愁”全面实现。90%以上的贫困户得到产业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靠产业脱贫和务工增收,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2012年至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15元增加到11288元,特别是2015年至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三;平均每年有12.5万多名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340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在不愁吃方面,安康山区群众过去家家户户都熏制腊肉,腌制食品是家常便饭,高盐、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普遍超标。现在多数群众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很多家庭添置了冰箱冰柜,部分群众饮食习惯也逐渐转变为食用新鲜肉、蛋、奶、蔬菜为主。还有,原来粮食不够吃,后来追求米面粮油的精细化,现在主粮讲究粗细搭配,红薯土豆、有机蔬菜大受欢迎,这是从“吃饱”到“吃好”的重要改变。

  在不愁穿方面,过去贫困家庭,小孩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大人穿衣服基本靠外面捐赠救济。现在再也看不到这种现象了,安康各类捐赠机构5年前就不再接受旧衣物捐赠。

  “三保障”有力有效。义务教育方面,全市9.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学龄人口,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148人外,无一人失学辍学。2016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普惠共享政策,足额拨付13年免费教育资金24.27亿元,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学生全部免费入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74.98万人次、10.68亿元,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基本医疗方面,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实现标准化,远程医疗市县镇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部落实,对6027名患有30种大病患者进行100%集中救治。2020年全市10.78万名贫困慢病患者人均自付费用仅1196元。

住房安全方面,全市累计建设搬迁安置区1364个,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通过易地搬迁住进集中安置社区。实施危房改造2.59万户,所有农户安全住房全面达标。近百万群众搬进安全住房,电视、沙发、冰箱、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冲水厕所、明厨亮灶,条件一点儿不比城里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最重大最根本的变化是人,是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择业观、生育观、消费观和道德观4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生周刊:在这8年脱贫攻坚工作中,安康攻克了诸多难关。在您看来,最难的是什么?

郭青:回顾这几年的工作,要说最难的事情,还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最初让群众搬出来难,搬出来后解决就业难,现在看来,让他们适应新生活新环境才是真难。从一个个难题消解的过程看,搬出难、就业难是一时难,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乃至人的转变是长期难,关乎“百万大搬迁”这场巨大社会变迁和生产力自我革命的最终成败。

先从“搬出难”说起。安康是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2010年7月18日那场地质灾害中,182名群众遇难或失踪,7名基层干部在救灾中英勇牺牲,给安康人民留下巨大伤痛。当时,我市60%至70%的百姓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环境恶劣、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为了远离灾害源头,走出“受灾—重建—再受灾—再重建”的恶性循环,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11年起我们开始搞易地搬迁试点,把山上的群众搬迁到地势平缓、相对集中的安置社区。

过程中,也有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群众不愿意搬,祖祖辈辈都在一个地方生活,耕地在那儿,乡愁也在那儿,虽是穷窝也难舍。另一方面,安康自身财力拮据,再加上山区建房成本高,如何让有限的资金惠及更多群众,很容易顾此失彼,工作推进也难。

但搬迁对于群众毕竟是好事。我们就让干部一对一地给群众讲政策、做工作,带着山上的群众到山下已建成的整洁、漂亮的安置社区参观,再加上当时省里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激励,群众后来纷纷主动申请搬迁。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中央和省里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我们把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搬迁范围,最后统一划分为扶贫、避灾、生态3种搬迁类型,其中扶贫搬迁人口超过50万人。这期间搬迁政策经历了3次大调整,造成新老政策不衔接,形成许多遗留问题。加之搬迁新房就必须腾退旧房,群众意见大,一度矛盾尖锐。好在我们的干部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搬迁成效得到持续巩固。

“搬出难”这一关过了,“就业难”接踵而来。在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搬迁群众就业除极少数公益性岗位,无非有3种方式:第一种以耕种为生,过着“两头跑”生活或通过土地流转到农业园区务工,这部分群众必须距原来耕种地较近,骑摩托车就能回去栽个土豆、种点青菜。但我们的社区群众很多是跨村、跨镇,甚至跨县安置,大部分离耕种地很远,或者已经将土地流转。当初一些搬迁群众抱着侥幸心理,既想有价值更高的新居,又想把老房子留着方便回去种地用,后来上级腾退政策要求拆除旧房,生产工具就没有地方存放,所以靠耕种为生已经不占主流。

第二种是组织劳务输出,去外地打工。这种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打工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它不是以人为核心的,带来“三留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种是在社区创业,就近就业。自主创业相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条件来讲,是不现实的。通过调研,结合集中安置区人口密集的特点,我们把发展新社区工厂作为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主导方式,让搬迁群众在新的居住地就业。

 

民生周刊:打赢脱贫攻坚战,干部是关键,安康很多干部一直在脱贫攻坚一线辛勤付出。作为市委书记,您是如何调动干部积极性、发挥好干部这一关键因素的?

郭青:中央明确要求脱贫攻坚期间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保持稳定。这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十分必要。省委要求贫困镇党政正职也要保持稳定。县镇两级主要领导是脱贫攻坚主力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

以安康为例,县委书记很多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不少人在县长、县委书记岗位已经工作八九年,甚至十几年。宁陕县的书记,任县长4年,在宁陕任书记7年,正县时间21年;平利县的书记,在平利任县长4年、书记6年,正县时间17年;岚皋县有5个镇党委书记在任上超过8年,其中两个已超过10年;汉阴县有3个镇党委书记在任上超过10年,城关镇的党委书记更是直接在任上干到退休。脱贫攻坚这8年,县镇党政正职付出最多、最为辛苦,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几乎每个月都有巡查的、督导的、指导的、调研的、暗访的,提心吊胆,老是担心“出事”,有的县委书记经常靠吃安定催眠,压力可想而知。

过去县委书记都是干三四年就调整,在一地干完一届5年的算是较长的。县镇党政正职不能动,干部流动性变差了,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激情必须保持,否则不能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提拔使用。”

一方面,我经常找县委书记谈心谈话,还建了县委书记微信群,随时和他们交流思想,沟通工作,纾解心结。另一方面,我们根据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优化县级党政副职,优秀的重用,合格的留用,不适应的调整,让县级党政班子始终保持“活水”和活力。

2019年以来,5个县的县委书记得到提拔。他们提拔后“不挪窝”,主业仍然是县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县级副职中,谁抓脱贫攻坚工作抓得好、贡献大,就重用谁。紫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平利县一个副县长重用到外县任县委副书记,按照他们在班子中的排名和之前的惯例,他们当县委副书记需要轮换几个岗位,但我们没有循规蹈矩,打破了隐形台阶直接予以重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一些干部如果得不到及时提拔,可能就永远失去提拔机会。2019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宁陕县扶贫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国庆,59岁被提拔为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有一大批年轻干部得到提拔。这些年轻干部之所以脱颖而出,就一条,脱贫攻坚工作做得好,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样做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对脱贫攻坚工作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前面讲到的两个县委副书记,调整后主抓脱贫攻坚,所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较之前都有明显进位,可以说起到了“落一子而全盘活”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我们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论功行赏”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打实的。仅2019年以来,我们就提拔重用了25名市级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2名镇党委书记、4名县区脱贫办主任、8名挂职副县区长,评选表彰1989名帮扶干部,提拔的393名县级干部中73%以上来自脱贫一线或与脱贫攻坚有关。

在这样的正向效应激励下,我们有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工作队员主动申请长留基层,继续带领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覃涛,是镇坪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派驻牛头店镇白珠村的工作队长,2018年白珠村脱贫摘帽后,自愿留在村里当起“正科级”村支书和村主任,直到这次村“两委”换届才退出来。像覃涛这样自愿留村的驻村干部,仅镇坪县就有79名。

除了把干部用好,我们还配套出台解决扶贫干部夫妻两地分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定期组织健康体检、提高乡镇补贴额度和优先招录招聘、转任调任、表彰奖励、晋升职级、提拔重用、容错纠错等一系列政策,对扶贫干部真正做到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因为他们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应该褒奖的人、最应该关心的人。

当然,有“论功行赏”,也就有“军法从事”。对那些完不成任务甚至乱作为的,也毫不手软,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脱贫攻坚战期间,全市累计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21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096人。我们还探索实行驻村干部“退回管理”机制,2016年以来,先后召回238名不胜任工作的第一书记,撤换274名不在状态的工作队员,并清理出名单,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目的就是防止畏惧怯战、临阵脱逃。

通过8年脱贫攻坚的淬火与历练,以及这样的干部培养使用方式,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一次很好的教育洗礼,和之前相比,说话群众能听懂了,和群众感情真了,做群众工作方法多了。一些有脱贫攻坚阅历的干部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在很多方面,表现不一般。同时,群众通过干部的所作所为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好,对干部无不交口称赞。在群众眼里,这些干部就是他们心中的共产党,这些干部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派来的好干部,他们发自内心拥护我们的党、爱戴人民的领袖。我下去调研,很多群众告诉我,希望乡村振兴也能派更多这样的干部到村里,继续带领他们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幸福日子。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须臾不可松懈

 

民生周刊:听您介绍这些年走过的脱贫攻坚历程,让人感到不容易、了不起,对您而言,最难忘的是什么?

郭青:回首8年脱贫攻坚路,安康实现“百万真脱贫”“百万大搬迁”,全市304万干部群众共同创造了减贫最好成绩、见证了秦巴山乡巨变、收获了群众幸福笑脸。在一年年的亲身经历中,难忘的场景和画面实在太多。如果拍成电影,有的像言情片、有的像战争片、有的更像燃爆的“大片”。

说像言情片,是我们扶贫干部把无私大爱献给扶贫事业,把真情留给广大群众。按照“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要求,我需要遍访所有脱贫攻坚任务重的镇。安康有135个镇,其中脱贫攻坚任务重的128个镇都要跑到,而且2018年之前跑过的镇还不算,我把周六周日也利用起来,早出晚归,采取暗访调研的形式进行遍访。我去基层暗访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学校放寒暑假没人照看孩子,帮扶干部就把孩子带到村里,孩子在一旁写作业,帮扶干部紧张地工作,时间久了,孩子趴在桌上睡着了。

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里都不是滋味,为人父母,谁不心疼孩子。但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亏欠家庭和亲人太多太多。去年新闻联播报道了汉滨区魏杰一家四口在扶贫路上“全家总动员”的故事,感动了全国观众。我在平利县见到的第一书记胡珂,一家三口被派往3个县区,很少有团聚时间。像魏杰、胡珂一样奋斗在扶贫一线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的有之,一再“爽约”推迟婚期的有之,刚为人父母就与孩子离别的有之,老人生病住院无法陪护的有之……令人痛惜的是,有13名同志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年龄最小的只有33岁。每当想到他们,我心中都隐隐作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脱贫攻坚战场上,“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节假日,外地朋友都在朋友圈晒休假出游美景、品尝美食,安康干部朋友圈晒的不是在贫困户家中恳谈,就是在茶园、农田、鸡舍,为贫困户干活忙碌。每到节假日,我们要求帮扶干部在完成时间节点任务的前提下才可以休假,事实上多数干部连续几年没有休假。

说像战争片,是说我们的干部群众以“拼刺刀、攻山头”的无畏和锐气,打了艰巨的“战贫”“战疫”攻坚战。在2019年贫困户房屋搬迁集中攻坚时期,为了赶进度、抢工期、保质量,我们搞了一个“百日决战”。当时正值主汛期,天公不作美,不停地下雨,很多搬迁社区24小时不间断施工,雨天室内施工、晴天室外作业,有的还在室外搭起防雨棚干活,棚外倾盆大雨,棚内挥汗如雨。2019年中秋节深夜两点,我到江北刘家沟社区建设工地慰问,几个和我打招呼的脸上脏兮兮的,都是蹲点扶贫干部。为确保贫困户如期搬入新居,他们当起和水泥、运沙子、搬砖块的“小工”,那时,我恍然觉得这种场景让人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

特别是去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们的扶贫干部不约而同,放弃春节公休假,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大年初二就进村入户就地转战到“战疫”战场,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面对我市四县与湖北毗邻、在鄂务工返乡人员较多的特殊情况下,把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

△安康市及时组织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说像“大片”,2019年国庆期间到搬迁社区督导入住工作,每到一地都看到,许多搬迁户门前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国庆阅兵,与祖国共欢庆。之所以有这样的家国欢乐场景,在此之前,全市万名扶贫干部与群众一道,在弯弯的山路上,扛桌子、抬柜子、抱被子,帮助贫困户迁入新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康考察时,我指着“迎国庆、搬新居”的图片向总书记报告:“去年国庆您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我们这儿几万名干部到搬迁社区帮助贫困户搬新家。”这些群众深深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感情油然而生的。

 

民生周刊:党中央决定设置5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您推动安康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看,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有哪些建议?


郭青:党中央对脱贫地区设置5年过渡期的决策非常英明。因为欠发达地区尽管脱贫了,但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短期难以根本改变,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要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重要的是践行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脱贫攻坚精神,我想,只要有这种伟大精神,就没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

这5年怎么干,就安康而言,首先,要明确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是在“镇”这一级。我们知道,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村庄格局会继续演变分化,有的村会聚集更多人口,有的会逐步同城镇融合,有的则会逐渐衰落。特别是在欠发达山区,一些地处偏远、条件较差的村人口会越来越少。除了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文化水平较低的最初一代外出务工农民,70年代出生的人回到村里生活的可能性不大,80后、90后更不可能待在村里。发达国家的转型过程,尤其是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就是例证。

安康有三分之一贫困户搬进了集中安置区,这些人的旧房根据政策已经拆除,不可能回去了;其他想回去的,考虑到建房成本,也不会回去。若再向这些乡村投入,势必造成资源闲置浪费。我们的乡村振兴要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紧密协同,以乡镇为中心,集中有限资金和资源,支持有条件、基础好的村做大做强,并鼓励周边乡村向其靠拢乃至合并;基础条件很差、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村落,可根据情况进行搬迁撤并,然后恢复生态、重塑山河。

其次,要抓产业。只要产业起来了,农民就业方便了,才有更多人愿意留下来发展和建设农村。在脱贫攻坚中,安康创新实施“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把贫困户紧紧镶嵌在产业链上,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一些村的农产品主要依赖帮扶单位帮销,不可持续,还是要靠市场。要着力解决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不强、品牌不优的问题。我们正在全市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就是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以产业联盟为路径、以资源联享为目的,通过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新的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利益联结机制。

最后,在工作安排上要有序推进。脱贫攻坚针对的是贫困村、贫困户。乡村振兴覆盖的是所有乡村、所有农民,只要是城镇化率没有达到100%的地方都有乡村振兴的任务,且时间跨度更长,要管到2050年。所以我对安康干部讲,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多艰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就有多繁重。

一是要加快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底线指标体系。应像脱贫攻坚战时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体系那样,聚焦“二十字”要求或者“五个振兴”提出具体对应的底线指标体系,以便基层对标对表,知道该抓啥、抓到啥程度。

二是要抓点示范,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不能搞成千村一面,而应该是多样多元。浙江的乡村振兴和陕西不一样,陕南和陕北又有不同,安康10县区之间也有差异。应该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率先开展试点示范,培育一批不同类型的样板供同类乡村借鉴。

三是要在乡村振兴任务落实中推行镇村工作一体化,在各级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的基础上,把镇上干部派驻到村作为主力军,做到镇村任务一体落实、干部一体培养、目标一体实现,让镇村干部真正把乡村振兴大旗扛起来。

我们深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须臾不可松懈,加快追赶超越步伐一天不能停歇。5年过渡期的重大机遇是脱贫地区独有的,我们将格外珍视并牢牢把握这5年过渡期,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大格局,广泛调动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安康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