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在白河县城关镇安福村的广大村民心中,幸福就是悬挂在村道两旁的路灯,活动广场上的显示屏,还有挂满枝头的花椒、漫山遍野的牡丹、山林经济乌红天麻......
“帮扶灯”照亮“幸福路”
“老张,动作快点哟,把这片地的红薯挖了就回去了,天快黑了,没有路灯,做啥都不方便。”在城关镇安福村,之前这种因没有路灯而引发的“抱怨”是常见的。
城关镇安福村,因为地处偏远,发展比其他村相对缓慢。全村没有一盏路灯,村民们晚上出行全靠手电筒。特别是老人、孩子晚上出行时,极不方便,更别提晚上组织业余活动了。
何时才能安装路灯?这成了与村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迫切需求,也是大伙儿对安福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期盼。
今年以来,安康市审计局等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深入村组院落开展入户调研,先后争取资金25万元左右在环村主干道安装了路灯88盏。目前,所有路灯已全部安装调试投入使用,也了却了村民们的一桩心事。
如今,一盏盏路灯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温暖的灯光洒出来,照亮一条条乡间小路。
“路灯安装在家门口,到处都是‘亮堂堂’的,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出行条件,骑车安全多了。”该村常年跑摩的的陈世德竖起了大拇指。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现年50岁的钱文明家住安福村十组,2014年因缺技术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说:“以前只能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日子过的很紧巴,后来参加了基地免费组织的牡丹采摘、花卉盆景修剪等技术培训,现在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生活有了稳稳当当的保障,还能同时照顾家人。”2019年,他甩掉了“穷帽子”。这一切都得益于绿韵牡丹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的牡丹基地和盆景基地。
园区结合安福村自然生长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安福村流转土地2100亩,累计种植牡丹1900亩,带动周边193户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及农民工工资400余万元,其中支付贫困户土地流转费、工资及股权分红136.2万元,实现园区农户人均纯收入增收407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975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已经形成了“种、研、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布局,被评为了市级示范园。
“牡丹这个产业,不仅可以让贫困户通过务工、分红、土地流转费、退耕还林等持续增收,还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现在的安福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画里村 ’,到咱村来看风景的人多得很呢,这多亏了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啊!”提起牡丹基地,老党员石昌才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市审计局等帮扶部门争取苏陕协作资金80万元发展天麻产业,种植成品麻及育菌棒2万平方米,多措并举为安福村的花椒、土鸡、葡萄等农产品寻找销路,帮助农户实现帮销收入30万元,还多次组织开展消费扶贫进机关活动,帮助募集资金1万元,订购农产品4.5万元。真正帮助农户实现了山货出深山,收成变收入。
“显示屏”映出“新生活”
5月26日,安福村广场分外热闹,一场“市审计局教育扶贫捐资助学仪式暨新民风建设表彰大会”文艺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在大显示屏下上演,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安福村地处后高山,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不富裕,大部分男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留守妇女要么聚在一起打麻将,要么聚在一起闲聊。
“以前,天一黑,吆喝着打麻将,现在有了这个电子显示屏,村上组织了舞蹈队,成立了社团,大家劳累一天后坐在村委会广场上看看新闻,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带劲着呢。”说起村委会广场上的大电子显示屏,村民刘英芳满脸的高兴。
可就在几个月前,她的婆婆还在为儿媳妇老被约着去打麻将,孩子没人管而犯愁,婆媳关系紧张,现在她白天经营商店,吃完晚饭后就在显示屏下随着音乐跳舞,日子井然有序。婆媳俩一起跳舞,跳出了好心情,也跳回了“好婆媳”。
这些发生在村民身边的平常小事,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眼里,都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大事。
安福村共有贫困户296户,贫困基数大、面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省黄金公司、市审计局、县文联等部门先后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围绕产业建设、群众增收、人居环境改造等累计争取各类资金8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村民活动中心及广场建设,道路、饮水、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余项,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繁花环绕、瓜果飘香、村美民富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