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去观察农村,你会发现村子的AB面。这些村落既进行着一场现代化的革命,又深深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的明星村,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庄,既现代又传统,既看得见发展,又留得住乡愁。
“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村就打造出一个景区!”1月6日,明星村的酒吧负责人刘玉一边整理刚到货的鸡尾酒,一边告诉记者。
今年33岁的刘玉是土生土长的明星村人,之前在外从事酒店前台工作,如今管理明星村沧海桑田景区酒吧。“在我们农村,哪有酒吧这个概念呀,特别是我小时候,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传统村落早已与城镇化接轨,从建设速度和发展程度看,刘玉小时候的家乡与现在的家乡已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酒吧,在明星村,还有网红打卡地天空之境、空中漂流、山地摩托、卡丁车等娱乐项目,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范围,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村落的改变。
沿公路蜿蜒而上,路面上红黄两色指示线和路边双色护栏,让普通的通村公路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月6日,游客李锦贤告诉记者:“无需人工办理,从酒店入住到游乐项目,我们只需在手机上下单便可完成,非常方便,白天看景赏民俗,晚上可以去酒吧,这里很有特色。”
据悉,酒吧所在的景区由村集体注资的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公司有本村员工100余人,村民既能就近就业,还干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
吃上旅游饭的明星村村民尝到了新生活的甜头。颜鲁芝今年55岁,是池河镇新棉村村民,在景区民宿做保洁员。“我们都是经过培训上岗的,九十月旺季的时候,景区天天爆满。”如今,明星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已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甚至不少在外的致富能人纷纷回乡参与村子的旅游业发展。
如果说明星村的A面在于它的与时俱进,那B面就在于它的文化传承。
明星村距离池河镇大约10分钟车程,是石泉县打造全域旅游东线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点位。作为国家级文物鎏金铜蚕出土地,池河不仅见证了石泉悠久的桑蚕历史,更具备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文旅农的融合,说到底就是把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注入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之中,让人们在旅游中感知传统,触摸文明。走进明星村的核心景区放眼望去,6000余亩的桑园一望无际,散布于低缓小丘之间的特色民宿,白墙青瓦、素雅古朴。
6000余亩桑园,对于一个有着桑树种植传统的村庄而言,并不稀奇,但这样的规模放在西北五省,则是面积首屈一指的桑树种植基地。“我们将依托村里现有的1000余个桑树品种,打造研学旅行和农业研究的基地。”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满说。
在西北最大的桑树种植村庄里,除了看规模,还要看细节。依托池河镇金蚕小镇的品牌建设,明星村将自己打造成了品牌实体化的最佳载体。“住进来才知道,景区给我们提供的被褥、拖鞋、浴袍等都是当地自产的丝绸加工而成的。”李锦贤告诉记者。
“我们这里生产的桑叶茶、蚕茧工艺品、桑果加工食品、丝绸制品等不仅是热销产品,更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标识,深受外地游客喜爱!”刘家满说,“我们打造旅游景区就是想把鎏金铜蚕挖掘地背后的悠久历史展示出来,让人们可知可感。我们每一间民宿的名称都独具匠心地把桑蚕文化融入进去。我们还建立了手工作坊、智能化养蚕室和小蚕共育室,这些都能够让游客亲身参与育蚕养蚕和传统手工工艺。”拥有金蚕之乡的独特IP,明星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从2020年9月景区开放以来,该村已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实现盈利300余万元。
明星村的AB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村落的两种面貌,那是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村庄,更是传承与开放兼具的存在。
据悉,近年来,石泉县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扎实推进“镇村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使全县涌现出越来越多像明星村一样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村庄。截至去年底,全县通过旅游业带动城乡居民创业就业突破2万人,其中2139户4684人通过旅游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