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后扶难题

2020-06-16 08:31 作者:代定学 来源:岚皋县委组织部 字体大小:【

脱贫攻坚以来,岚皋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搬迁926230044人,其中出村入镇500614517人、跨镇进城264510778人,贫困群众一举斩断“穷根”,走进了“新家”。

“五项难题”困扰后搬迁时代

虽然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但搬迁群众也面临着五个难题。一是就近就业难。全县34个集中安置点实现社区工厂全覆盖,提供就业岗位2598个。但受舍近求远择业观念、部分群众工资期望值过高、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社区工厂上岗率较低。二是办事来回跑。搬迁后,部分群众舍不得老家的林、地,不愿意迁移户口,只好实行“户籍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人和房”,这导致跨镇搬迁群众办理证照手续、养老医疗、救济救助等事项时,需要来回跑。三是信息衔接难免遗漏。部分迁入地与户籍地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晰,虽然是“两头管”,实际“两难管”,容易出现“盲点”和“漏洞”。四是融入当地不容易。群众搬到新地方不仅有故土难离的情感不舍,更有生活习惯、邻里关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习惯。五是权益保障受局限。少数群众户籍地的林、地资源没有全部流转,日常管护难以顾及;同时,跨村跨镇搬迁群众参与迁入地民主议事、公共事务时会有一些障碍。

“睦邻之家”顺应后续扶持发展

紧扣“五项难题”,岚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力打造“睦邻之家”。

坚持党建“红色”引领。按照“党员到哪里,组织覆盖到哪里”要求,在14个安置小区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成立党支部,其余安置点党员挂靠邻近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实现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党员及时找到“新家”;同步成立群团组织,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三委”委员、群团执委成员。

实施两业“金色”增收。培育农业园区159个,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通过土地入股、就近流转等方式,化解群众对老家林地无人照看的牵挂;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大力提升社区工厂配套服务水平,引导3000余名搬迁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到社区工厂和农业园区就近就业。

三方协同“橙色”管理。发挥安置小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业务会、物业公司之间搭桥梁、建纽带,引导业委会、物业、片区楼(院)长协同交流,建立“三方”联席会议、服务承诺和相互监督制度。30个小区成立业委会,选聘37名片区长、70名楼(院)长,依托公益性岗位和财政资金落实运转经费及工作人员报酬,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

推行“4+X”“绿色”服务。设立便民服务平台,依托市场开办便民超市、物流配送、金融电讯和幼托机构及老年活动中心,就近建设医疗服务机构。新建4个便民服务中心,增设社区卫生室6个,开办四点半课堂3个,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9个。“明珠·睦邻之家”建成480㎡电商服务中心,“城北·睦邻之家”建起310㎡便民超市和银行ATM自动存取款机。

收获与启示

党建引领是核心。通过灵活形式设立党组织,同步建立群团组织,安置点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员、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始终把党的旗帜插在了搬迁工作最前沿。

就业增收是根本。保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精准就业措施,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都能务工就业,搬迁群众不仅能够稳定增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把“乐业才能安居”落到了实处。

融入安居是目的。在党支部的引领、协调下,业委会、物业、片区楼(院)长“三方协同”管理,公共服务实体发挥应有作用,带动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互融互通、互帮互助,帮助搬迁群众卸下“包袱”,安心融入了新环境、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