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莹,男,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任镇坪县农科所党支部书记。2013年5月被授予镇坪县首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4年6月、11月荣获安康市“安康好人”、镇坪县首届“最美镇坪人”、安康市“优秀基层农技员”荣誉称号,2015年12月荣获安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9月被授予“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和“安康市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2016年当选为中共镇坪县委候补委员和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2017年被评为新品种审定试验全省先进个人。2018年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扎根于基层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是默默无闻的像一头伏冀的老黄牛, 29年如一日,始终行走于田间地头,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镇坪乃至整个秦巴山区的“三农”工作大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一片初心植“沃土”
镇坪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山大沟深,玉米一直是农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种子质量严重老化,加之受地域、气候等条件影响,全县玉米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如何解决玉米增产问题,县政府把这一难题交给了镇坪县农业科研人员。
2009年,曾广莹从前辈手里接过玉米杂交育种的大旗,成为该科研课题的主持人,研究出适宜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新一代玉米杂交新品种,成了他的目标与使命。
这一蹲就是29年。他始终以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扎身于农业科研。平日里,他奔波往返于全县各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遇上授粉、套袋的时节,他常常要在田间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中暑、晒伤成了家常便饭;农作物成熟期,白天去田里把果实收回来,晚上再连夜将果实粒脱、分类,准备下一步的制种科研,前前后后一周的时间,双手早已红肿难堪。他总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当朋友当亲人,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常挂在心。2009年以来,组织开展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试验62项、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示范28项、协助陕西华盛种业推广镇坪县农科所选育审定的玉米杂交种,使玉米新品种“安玉10号” “镇玉208”在湖南、湖北、四川和重庆认定推广,在陕渝川鄂湘累计推广新品种1500多万亩。
玉米育种是他坚定的选择与追求, 2001年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后拟调他到曙坪乡担任副乡长,他选择了留下;2009年农业局拟调他到局办公室从事管理工作,他再一次拒绝了领导的关怀。
有人不理解,说他为啥放着好好的办公室不待,怎偏偏选择业务去蹲田头,做“泥巴人”,他笑着说道:“我清楚山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山区粮食的丰收,优良种子的贡献最大,培育出高产稳产的好品种,是广大农民群众所期盼的,作为一个基层科研人员没理由回避这项艰巨的工作。我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忘不了我的初心和使命,我接下科研育种的大旗,我就有责任和担当,要把这面旗帜扛下去,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
培育玉米杂交种是一个细致活,做筛选试验牵扯的品种非常多,一亩地播下去的都有1000多个组合,一个自交系弄错,那么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一个新的玉米杂交种需要不断的试验、组配、观察和记载,这个过程既枯燥又漫长,实验顺利也要花上10年左右的时间。为了缩短实验周期,曾广莹每年在结束镇坪的试验后,10月底,还要前往海南陵水县开展为期5个月的玉米杂交组合冬播实验工作。
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全年无冬,阳光、海水和沙滩的绝佳组合,是全国休闲旅游圣地,而他进行试验的地方却是“一言难尽”,白天在成片的试验田中和烈日、毒蛇打交道,晚上寄住在农民家里,没有空调和电扇,忍着湿热和蚊虫叮咬,靠涂抹风油精坚持整理数据资料、撰写科研报告。超过百万字项目、论文、试验报告和很多中省级专业杂志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很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的。
南繁冬播实验租种的土地多时有10几亩,少时也有5、6亩。在镇坪,曾广莹可以和同事一起开展工作;而在海南,试验田里的所有工作都只能由他一个人完成。遇上授粉、套袋的时节,为了赶时间,经常要在田地里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饿了他就吃些饼干,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直到把套袋授粉的事情忙完。
海南省陵水是黎族自治县,人们多说黎语,语言不通是他在海南生活上最大的困难。尤其是每到春节时,阖家团圆,万家欢聚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在地里孤孤单单的做组合、套袋、授粉,让他倍加孤独、酸楚和想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十年,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没有和家人过一个春节。
29年来,他从一个学农爱农的热血青年,到现在人过半百、白发两鬓的一线科研专家,收获了“四号黄” “自交系7697” “华玉五号” “镇玉208”等多个玉米新品种,填补了中高山没有合适的玉米品种空白,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为秦巴地区玉米品种繁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耕耘,凭着一腔赤诚忠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山区农业的情怀和梦想。29年来,多达百万字的笔记记载,见证了他奋斗的足迹和坚强的毅力。共撰写论文22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的有6篇,省级刊物的有4篇。他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成果7项,选育成果6项。他参与的玉米新品种“四号黄”选育与推广成果, 2008年2月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2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玄参脱毒技术研究与栽培研究”课题,2008年2月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华细辛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 2013年3月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中的应用研究》2017年3月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主持的《玉米新品种“镇玉208”选育与推广》课题,2017年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选育的玉米新品种 “镇玉213” “瑞玉518”2016年通过陕西省审定,“镇玉101”2019年3月通过陕西省审定,参与选育的“四号黄” “五号黄” “镇玉208”分别于2003年、2007年、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主持的“秦巴山区玉米种质资源改造与利用”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参与完成了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质玉米“安玉系列”新品种产业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2006年10月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撰写申报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2012年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2013年完成全部项目内容;撰写申报的《镇坪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3年获农业部批准立项,2015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曾广莹以一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赤热情怀和踏实作风,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研人员、一名突出贡献专家深深的为农为民情怀,将“农业科技之种”撒向秦巴山区的每一寸土地,献身农业科技,服务广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