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反映的融入难、管理难、持续增收难等问题,创新构建“138”(即:1个党支部统领,3个载体支撑,8个中心服务)搬迁社区后续扶持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搬迁群众产业、就业、服务三个全覆盖,为新时期破解易地搬迁群众融入难和增收难探索了新路径。
建强一个党支部,解决管理难问题。针对易地搬迁群众从原村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实现搬迁社区党组织全覆盖。一是组建党组织。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小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由搬迁小区所在镇党委牵头对全县15个100户以上搬迁小区党员和群众,进行“拉网式”排查摸底。根据党员数量,采取单独成立、联合组建、下派书记、挂靠周边或分设党组织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同时,针对400户及以上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探索社区党总支下辖社区工厂党支部、农业园区党支部等组织体系。至目前,共设置搬迁社区党小组、党支部15个,实现了搬迁社区党组织全覆盖。二是配齐配强班子。通过在全镇范围内遴选调任、组织下派、村干部兼任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搬迁社区党支部班子,重点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信任、甘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推选为搬迁社区党支部书记。全县15个搬迁社区党组织共有成员 25名,其中平均年龄45岁,均为高中以上学历,镇干部兼任支部书记的共3名。三是推动规范运行。按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从班子建设、组织生活、经费保障等七个方面进行规范,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后备力量培养制度等五项制度。建立组织部部务会班子成员包联搬迁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强化精准指导,督促规范运行,解决实际难题。对完成组建任务、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党支部,按照每个5万元标准下拨党建工作经费,为新建搬迁社区党组织提供保障。
搭建三个载体,解决后续发展难问题。针对易地搬迁群众生产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后,后续自主发展和持续稳定增收问题,采取“有业安置”与“有土安置”两条腿走路,搭建行政管理服务、就业服务、产业增收三大载体,解决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难问题,有效防范易地搬迁社区衍变为“贫民窟”。一是建好社区居委会或管委会,搭建行政服务载体。充分发挥搬迁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等功能,根据辖区内搬迁安置社区规模大小,按照新设、融合、挂靠等方式,规范设置社区自治组织,人口500户以上的社区单独组建;300户至500户的社区依托当地行政村组建融合型社区;300户以下的社区挂靠并入就近村级组织,并同步设置和选举社区监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配套组织体系,健全业主委员会、社区楼长、网格长、中心户长管理制度,实现搬迁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监督。二是建好社区工厂,搭建就业服务载体。按照1个易地搬迁社区不少于1个社区工厂标准,着力引进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手机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搬迁社区,创办加工型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统筹人社、扶贫、教育、农业、电商等培训资源,结合社区工厂、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和企业、园区用工需求,对搬迁贫困劳动力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劳动法规等培训,确保有正常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一个不少的进行培训,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为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造岗位。至目前,该县易地搬迁社区共建成以毛绒玩具、电子元件、藤编等为主的新社区工厂19个,促进12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建好农业园区,搭建产业增收载体。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中年龄较大、无岗无技的弱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由搬迁社区党支部牵头,按照1个易地搬迁社区周边配套至少建成1个农业园区,以直接参与型、反租倒包型、委托代管型等多种方式,将搬迁群众紧紧嵌入产业链中,全方位解决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问题。同时,创新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每个搬迁社区分别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弱能户、失能户等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通过发展1项中长期特色产业、按照户均5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变股金入股到合作社,让贫困户“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确保实现了易地搬迁群众“有土安置”和“有业安置”。至目前,该县易地搬迁社区共建成5个农业园区,建成蚕桑、茶叶、花椒、猕猴桃等基地1800亩。
建设八个中心,解决融入难问题。针对易地搬迁群众融入难问题,按照一个易地搬迁社区配套建设便民综合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辅导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民事矛盾调解中心、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共“八个中心”,条件不成熟的可以采取“一室多用”方式,解决好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就医、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点建好儿童托管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搬迁群众照顾老人和孩子,帮助辅导孩子作业,让搬迁的孩子和老人“先融入”,解决好搬迁群众照顾孩子老人“后顾之忧”,实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双融入”。配套建设好相关规范管理制度,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维护好搬迁群众既有权益,最大限度地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同时,扎实开展新风塑造,突出新民风建设中的“勤”字,教育引导群众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努力打造和谐稳定新社区。搬迁社区党支部牵头,协调解决搬迁户原居住村的土地、房屋等资产运营问题,迁出村党支部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优先流转(或动员其以地入股)搬迁群众的土地、山林,让其充分发挥效益,群众获得收益,安心新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