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帮扶力度不减 百姓生活更好

2021-02-23 16:25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大小:【

“搬到这里后,我们在产业园干活离家近,收入有保障,我和妻子陈广菊去年就领了2万多元工资。”近日,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搬迁社区产业园里,搬迁户王文洪正忙着收获卷心菜。

像紫云南郡这样的搬迁社区全县总共建了20个。着眼于搬迁后群众增收需求,汉阴县建起社区工厂和农业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如今,汉阴县7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但县里后续帮扶力度不减,让脱贫的群众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搬迁后生活无忧

陈新松是全县5082户搬迁户中的一员,他家原来住在漩涡镇朝阳村。去年5月,陈新松和妻子陈敏正式告别了朝阳村老家,搬进了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的新家。

得益于一个党支部引领,社区居委会、社区工厂、产业园区3个载体支撑,平价购物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8个社区机构的“138”易地搬迁后期扶持机制,陈新松的孩子下午放学后有活动场所,日用品可以在小区买,很多生活中的麻烦得以解决。

去年,陈新松装修房子时,家里缺少资金。全县推行的易地搬迁以腾促装机制解决了他的困难,他家4口人3次累计获得4万元搬迁奖励,新房装修也有了着落。

陈新松有一儿一女,都在临近的南河小学上学。该校校长程桂前介绍,来自紫云南郡社区的搬迁学生有88名。学校在精准资助的基础上,落实“一户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帮”教育扶贫机制。此外,汉阴县扎实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实施了教育扶贫“两免一补”政策。

陈新松告诉记者,汉阴县推行的“智慧水务”解决了他们的担忧。据了解,通过规范化建设水厂、严把水质监测关口,全县10个镇分别成立供水公司,安装智能监控和预警设备,建设智慧制水平台,辅以智慧缴费平台,确保群众用水安心。


脱贫后增收有路

在漩涡镇群英村,已经脱贫的陈新勇夫妻一有空就到村里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去年年底兑付工资时,夫妻二人在合作社共领取工资1.2万余元。务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陈新勇夫妻的增收得益于全县推行的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扶持一笔资金“三个一”产业帮扶机制。据了解,群英村共发展茶园2000余亩,培育能人大户3户,带动了全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取酬等形式参与茶叶种植,实现脱贫增收。

汉阴县已组建产业专业合作社136家,曾吸纳贫困户1.4万户。此外,汉阴县推行“成立一个总会,开发一套网络管理系统、蓝绿金三卡授信,县镇村三级监管,1比1等额配股”的“11331”互助资金协会管理机制。在铁佛寺镇双喜村,每当养猪场缺钱买饲料时,蓝卡会员蒋达军就赶紧到村互助资金协会在线申请贷款,经县互助资金总会审核,村协会公示3天后就能领到蓝卡会员2万元借款。

目前,全县共成立县级总会1个、村级协会87个,实现了已退出贫困序列的77个村全覆盖。互助资金总量达5371.22万元,累计扶持农户6392户,带动户均增收5000余元。

“红星米业免费提供谷种,我每年都要种谷子4亩左右,吃不完的谷子还能卖给红星米业。”在平梁镇二郎村,39岁的已脱贫户张宗楼是镇园联盟机制的受益者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84家园区企业与116个村建立产业联盟,对接产业项目317个,发展产业基地10余万亩,带动6200余户1.98万人实现增收。


遇困难有人帮助

群众遇到困难怎么办?汉阴县推行“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建立一个高效村级自治平台为保障”的“321”基层治理体系。目前,全县2123名党员、629名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户长在镇村工作中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去年9月中旬,蒲溪镇天星村已脱贫户方波与蒲溪村一村民发生交通纠纷,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后,方波向本村党支部副书记、二级网格长石业兵反映此事。石业兵立即联系蒲溪村村干部和当事人,配合交管部门共同调查事情经过。在石业兵和蒲溪村村干部的配合下,双方在两天内达成了处理意见,解决了纠纷。

“多亏石书记帮我解决问题,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石业兵的帮助,方波很是感激。

在汉阴,通过建立区域敬老院、采用医养结合模式,失能和半失能人员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在蒲双敬老院,高位截瘫残疾人吴兴胜的生活有人照料,按摩、治褥疮还有专科医生。不仅如此,蒲双敬老院还配备了心电监护仪、吸氧机、牵引床、针灸理疗等医疗设备。

据悉,汉阴已建成医养结合的敬老院3所,212名失能、974名半失能五保户得到很好照料,其中已有114名失能、370名半失能五保户得到集中供养。

群众因病因灾遇到困难怎么办?汉阴县大力推广“互联网+社会扶贫”。在紫云南郡社区,居民吴大佑在西安救治,高额医疗费让他家不堪重负。在社区干部指导下,妻子钱志丽在水滴筹发布筹款信息,现已筹款近2万元。

现在,汉阴县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已脱贫人口全覆盖,141个责任医师团队签约9977名慢性病患者,141个行政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为患病群众就诊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