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初心写在贫困村 ——我的扶贫情怀

2019-12-18 10:21 作者:杨政成 来源:安康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2014年暮春,我以队长身份赴旬阳县石门镇谌家院社区开展驻村扶贫。曾经与泥土为玩具、干过地里所有农活的我,对农村生活自然不会陌生,而对农村工作还是心里没底,毕竟在城里又已经生活30多年了,尤其面对深山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劳动技能单一、思想保守、弱势群体集中的深度贫困对象,要带领他们走出贫困境地,能力缺乏使我感到颤栗惶恐。但领导授意已定、意志已决,自知肩负使命重大,虽怯战惧怕,仍没敢退缩,毅然负箧上路。


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


对贫困群体的耐心观察,对普通大众的敬畏关切,是获得改良措施的基本态度。初到社区,当务之急需要把社区情况摸透,有调查才有说话的份。谌家院村,因地处石门镇政府所在地而被改称社区,由原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辖八个村民小组,375户,1149人。五保户17人,低保113户239人。
  当城里的人们还在记录健步数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我已经开始用脚步丈量起山路来。入住后的第一个早上,从西沟的敬老院返回,来到中心小学才六点半,看着寄宿(留守)的孩子陆续从宿舍走出,过道内廊是厕所,过道是盥洗室,孩子们刷牙的清香味,夹杂着厕所刺鼻的尿素气味,在过道中散出,宿舍的空气比过道也好不了多少,十几个孩子一间宿舍,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小学生,卫生状况可想而知,这些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去往第二村民小组的山路,坡陡如削,五月的骄阳已显出它的毒辣,头顶绿树成荫,脚下光影斑驳,走在这样的林荫之间,时觉凉爽,但是会屡屡让人回避不开迎面而来的面纱,谙熟村路的我举一树枝于身前,前面的蜘蛛网或吊线虫一挡无余。两公里的路得走一两个小时,衣服汗湿了拧,拧了再穿。返途中,身后的老梁戳我一指:“看你裤腰。”仔细看时,才发现衣裤上面泛起了层层白华华的盐霜,再看看前面的小张,身上同样长了盐霜,三人同时一笑。流汗过多,反复蒸发,霜亮熠熠,中学时候的假期在生产队劳动时,身上有过这样的成色。现在记起,我想视汗水如初心怎样?为了贫困户脱贫,身上起盐霜也应该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到户上去,贫根在户上。俯下身子,搭拢板凳,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接地气,攀亲戚,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深入走访和切身感受体验,查找出了致贫原因,结合扶贫政策和可能争取的部门相关资金项目信息,初步理清了社区发展思路,形成了《石门镇谌家院社区驻村帮扶调查报告》,分别针对住房安置、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外出务工、创业培训、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发展规划、意见建议和实施方案。   
  走访期间,每天写一篇驻村札记,置于我的QQ空间,当天所感、所思、所获都记录在札记里,今天仍可浏览。回忆起来,那喷薄的热情来自何处?应该出于初心。


民生岂不恤,困难身以之


贫困户有最艰难的时候,迈过这道坎,就会有曙光;有的想干一件事,拉他一把,就有可能彻底脱贫。让贫困户享受普惠政策的同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四口之家的董志忠,母亲糖尿病卧床几年,妻子肝硬化,两人看病吃药每年花费几万元,儿子在外打工但收入微薄,家庭不堪重负。2014年腊月老董妻子病逝,社区支书给我打来电话,请求给予帮助,不然年都没法过。我向时任局长马勇同志汇报,她听后啥话没说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2000元现金,让我带给老董。
  到社区后,第一次去七组开会在组长崔世高家里。老崔买下生产队的保管室住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房屋天穿地漏,墙壁多处开裂,坐在室内让人毛发俱耸,感觉随时都会坍塌。更让人难忘的是:一整面墙贴满了老崔满身荣誉的奖状:产粮大户、养猪大户、烤烟大户、优秀共产党员等等。次年春,房子到底塌了。2017年冬天,老崔不堪承受因病而成为家里过重的拖累,用一盆烟煤炭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支书用他那颤抖的声音打来电话,我从单位办公经费中挤出2000元,周济给他的家人。
  2016年秋,去七组看望贫困户杨德全的母亲,她已96岁。老人卧床,两眼微闭,床上吊着一个“小太阳”,既能照明,又能取暖。老人嫌冷,一年当中的八个月都得开着。次年春,老人的女婿给我打来电话,说老人大小便失禁,托我找个轮椅。我积极衔接,从市残联辗转到县残联,终于为老人找到一个专用轮椅。那年秋天老人离开人世。那把轮椅她总算用了半年,一丝慰藉略熨初心。
  年近七十的崔用良,除了种庄稼以外,还养了一辈子牛。几年前大儿子死于车祸,儿媳改嫁,妻子腿瘸,老境凉薄。去年春,他家五头牛病死三头,其中两头母牛腹中有仔。初夏的一个黄昏,得知另一头即将产仔的母牛又病了。我立刻联系县畜牧中心,请求派人诊治。第二天清早,中心刘主任赶到他家时,母牛已在半夜死去。百日内损失数万元,老伴泣不成声。为让老两口振作起来,我设法为他家协调资金3000元,伺机再买个小牛犊以续槽头。
  五组村民王安成,脱贫的想法强烈,希望种植魔芋,发展产业,要求为他提供魔芋种。今年春,我通过同事,在汉阴县买了900斤魔芋种送到他家。
  七组贫困户储春森,打算在一口闲置多年堰塘里养鱼,希望我给他提供鱼苗。我让他先了解技术,选择鱼苗种类,最后我通过同事帮忙,联系市鱼种场为其免费提供了鱼苗,并配备了前期需要的饲料,打好包、装好箱,送到班车上。
  这几年,为贫困户在普惠政策之外提供的一些帮助,应该不止这些。“死生岂不恤,国事身以之。”是我的同姓明朝杨溥的诗句,那是大境界,大格局、大担当。我是小人物,做一些细小的事情,也是杨溥的胸怀感染了我。


筑牢基础磐石,拓宽覆载路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挖掘和发挥部门单位职能优势,积极奔走各方,争取资金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各项综合帮扶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向领导和相关方面汇报,先后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新修跨县村道(经五龙池)2.8公里,新修产业路两条2.2公里,改造干线村道4.1公里。争取资金80余万元,新修桥梁两座。筹集资金10万元,修建拦河坝一处、水泥堰渠一条,恢复灌溉11户村民30余亩水田。
  珍惜财政专项扶持机遇,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600余万元,组织整修河道防洪堤400米,平整硬化集镇街道5000平方米,平整铺设操场1000平方米,架设街道路灯60余杆1500米,铺设集镇排水管道2000米。集镇400余户避灾和扶贫搬迁户安置区(点)征取和场地平整及配套,得以保证平起高楼并如期安全入住。截止2019年9月30日,社区77户易地搬迁扶贫户已搬迁入住,他们再也不必为“雨天满屋水、晴天穿墙风”而担心烦恼了。
  基础设施的铺垫和配套措施的跟进,使得社区尤其是集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无论是规划,亦或是建筑布局、街道设置、配套设施,其合理性和美观度是其他集镇所不能比肩的,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图景:文化广场明灯高举,晨曦黄昏音乐响起,碧落翠岛白鹭守望,藕池稻花牧童晚笛。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因地制宜兴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立产业,增加收入,是脱贫攻坚战役最伤脑筋、最难破解的难题。我和镇村干部反复商量,与贫困群众日夜推敲,最终确定谌家院社区的产业思路是:劳务输出是主导,社区留守人员短抓种养,长抓林果,种植业以当地“贡米”为支柱,辅之以特色小杂豆,养殖业是群众最传统最习惯的家庭经营项目。
  外出打工是收入的大头,倡导并着力开展技能培训,每年春天培训两三期民工,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输出劳力,对劳资纠纷及时施以援手,同时对于留守老人、儿童给予关爱。配合村级劳务公司搜集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仅2019年安排劳务输出107人,并建立劳动力信息台账和回访信息记录,帮助贫困劳动力更好实现就业;成立社区物业管理所,吸收弱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对社区集中安置点进行清洁维护;协助镇政府建起社区工厂,让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搬迁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现实性难题。
  石门“贡米”香糯满口,吃过的人都会交口称赞。水稻已经是石门种植业的一张名片。先于脱贫攻坚一步建成年产两万吨产能的长青缘贡米厂,是当地水稻龙头企业的强大存在,因为当地稻谷产量不能满足加工而成为涸辙之鲋。而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也是我在社区倡导不放弃水稻生产,自始至终振臂疾呼的真正底气。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首先在这里做到。山区现阶段,劳力缺乏是种植业滑坡的重要原因,为此,筹资10万元购买旋耕机,设立机耕队,以解决因缺劳力而至田地荒芜问题。除水稻、玉米外,黄豆、豌豆、胡豆、绿豆、芝麻等小杂粮,坚持按绿色环保操作不走样,都是上品。
  为了发展养殖业,承诺凡一户养羊30只以上,养牛5头以上,需要改造圈舍的,每户补助5000至一万元,通过示范发挥吸引带动作用。养猪、养鸡的家庭传统,虽然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但实践证明,它是大多数贫困户最容易接受、最容易操作、最受欢迎、最见效果的一种当年增收措施。既然是大家的喜爱,就可以成为帮扶的选择,为此,从2013年开始,每年春天照例为贫困户送去猪仔、鸡仔。
  “唯须千树橘,暂救李衡贫。”唐代司马李端,种植千株橘树作为子孙的家产。今天的贫困户在适宜的条件下未尝不可以种植林果,以此救贫。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下决心发展林果。从2013年开始,先后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发展林果长效产业。其中:种植茶叶450亩,核桃400亩,油用牡丹250亩,拐枣树1100亩。
  当然,农林产业受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影响大,抗风险能力脆弱。人努力,天不一定帮忙。需要经受时间检验,但在产业发展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应该是能够和初心印证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寒来暑往,六个春秋过去了。相比于一个人的工龄来说,六年的公约数没有几个!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对于一个集镇社区不离不弃,风里来雨里去,长相牵连,在个人人生履历中是不好预计的。但正是因为有初心,有领导的嘱托,有同志们的期盼,才把我和这里的贫困户联系到一起,并且愿意为他们奔走,愿意为他们付出。
  六年的多少个日夜,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山月当窗时,独享那份宁静,蛙鼓乱耳夜,辗转不得眠。
  有忧心。比如:痴子、傻子、哑巴、聋子、瞎子、癫子、瘸子,如此多的残疾人怎么脱贫?深度贫困有多深?为此,我作了长时间调查,形成了《对深度贫困村残疾人群现状调查及政策诉求》可以说为民请命。再比如:没有给这里群众的找到能够当家的支柱产业,这是我给社区群众欠下的一笔大账。
  更多的还是喜悦。初来时,集镇街道主要路段还是凹凸不平的烂泥洼,现在变成了宽敞整齐干净的马路。初来时,挖掘机还在昼夜不停地挖石山找地基,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栉比鳞次的楼房,而且建起了社区工厂。
  之所以能在这里为贫困户做一些具体事情,因为有充足的底气,底气来自于单位领导,领导有移山的决心;底气来自于机关的同志们,同志们千方百计为这里提供财力帮助。当我汇报小学困难后,时任局长何邦军同志当即安排相关科室到省厅争取专款100万,以改善小学寄宿生宿舍建设;社区没有活动室,时任局长马勇同志想千方设百法给予支持,如今有了活动室,办公、会议、阅览、资料、厨卫功能齐备,一应俱全,镇村干部也因此有了安身守战营地。今年八月,社区发生了七十年一遇的泥石流洪涝灾害,石昌林局长第一时间来这里指导救灾,慰问灾民,解决具体困难。六年来,财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共1300多万元投入这里,有力地推动了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一场史无前例影响全球的脱贫攻坚战役,即将在东方大地降下帷幕,作为置身这场战役的一员尖兵,自始至终衔枚疾进,出色完成交办任务,是人生之中可遇不可求的极其幸运的事情。初心怀抱,初心践行,初心与时代共振同行,初心始终。
  从农村走出,最后把自己还给农村,把初心写在贫困村。